大学生生活费大多数来自家庭原因
大学生作为还未踏入社会的群体,经济上尚不能独立。在参与调查的1519名大学生中,95.72%的学生的生活费是由父母提供,其次为自己兼职所得和自己的奖、助学金,分别占2.37%、1.91%。
“因为自己没有经济来源,所以生活费都是花的父母的钱。”成都大学学生舒若雅告诉记者,父母会在每个月的固定时间,将生活费通过银行卡转账的形式发给自己。“在学校里获得的奖学金,父母让我自己当作零花钱使用,生活费没有因为这些而减少。”
在调查中,针对“每个月平均生活费为多少”这一问题,51.22%的学生月均生活费为1000元以上。其中,37.79%的学生选择1000-1500元,其次为800-1000元、500-800元,各占24.69%、13.96%。另外,月平均消费为2000-2500元占2.24%,还有1.25%的学生生活费为2500元以上。
刘澎是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他告诉记者,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平均1200元。“感觉够用了,正常情况下还有多的。平时也没较大的聚会,1200元很合适。”刘澎表示,作为男生,自己有空的时候会去做兼职,挣点零花钱。
一、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不同于 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据调查,我 们可以清醒的看出大学生消费存在着以下特点。 1、消费观念复杂,感性消费占优势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 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 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 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 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透导或是受身边同学 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 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据调查目前 在校大学生中有30%拥有手机但对手机的消费存在 着很大的盲目性。拥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 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 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 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 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 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2、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 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 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 保持对此产品 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 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 去。
“双11”买的东西到了吗?伴随着大学生“剁手党”疯狂的购物热潮,大学生生活费再次成为热点话题。那么,大学生的生活费每个月有多少?主要花在什么地方?
近日,中国青年网就大学生生活费相关话题,对1519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95.72%的学生的生活费是由父母提供,51.22%的学生月均生活费超过1000元,有10.66%的学生表示自己的生活费不够花,当遇到生活费紧张时60.9%的学生选择节省开销,90.06%的学生认为“消费应该量力而行,不要给自己和父母增加经济负担”,90.38%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制定理财计划,饮食、购物、电话费为大学生生活费主要花销。
超九成学生生活费来源于父母 超五成月均生活费过千
大学生作为还未踏入社会的群体,经济上尚不能独立。在参与调查的1519名大学生中,95.72%的学生的生活费是由父母提供,其次为自己兼职所得和自己的奖、助学金,分别占2.37%、1.91%。
“因为自己没有经济来源,所以生活费都是花的父母的钱。”成都大学学生舒若雅告诉记者,父母会在每个月的固定时间,将生活费通过银行卡转账的形式发给自己。“在学校里获得的奖学金,父母让我自己当作零花钱使用,生活费没有因为这些而减少。”
在调查中,针对“每个月平均生活费为多少”这一问题,51.22%的学生月均生活费为1000元以上。其中,37.79%的学生选择1000-1500元,其次为800-1000元、500-800元,各占24.69%、13.96%。另外,月平均消费为2000-2500元占2.24%,还有1.25%的学生生活费为2500元以上。
刘澎是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他告诉记者,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平均1200元。“感觉够用了,正常情况下还有多的。平时也没较大的聚会,1200元很合适。”刘澎表示,作为男生,自己有空的时候会去做兼职,挣点零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