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都源于童年时期。随着儿童一天天长大,他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规则在他们“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6岁的欢欢坐在餐桌前慢吞吞地吃着早点,一点也不着急。妈妈在一边使劲催着:“欢欢,快点,妈妈要迟到了。再不快,妈妈被开除怎么办?”欢欢好像真的不关心妈妈似的,仍在慢慢地“品尝”那个煮鸡蛋。“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欢欢妈妈不停地叹气,但是也没有办法。晚上,欢欢的妈妈生气地把早上欢欢不快点吃饭的事告诉爸爸。爸爸更加生气对欢欢说:“早知这样,不如不生你。”其实他们两个都忘了十天之前给孩子写好的行为规范了,上面第一条就是做事不拖拉,否则罚站。
规矩其实就是规则。我们的社会需要规则,如果没有规则,我们很难想象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给孩子订立规矩,道理也一样。不给孩子订规矩,受害的不仅是家长,更殃及孩子本身。爷爷奶奶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两代人可以协商建立必要可行的家规,同时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和独立性。
案例中的父母就是没有给孩子树立好规矩,才出现了让人如此头疼的情况。
☆专家支招大多数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都源于童年时期。随着儿童一天天长大,他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规则在他们“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会给未来造成许多障碍。所以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应该给他立规矩,让他从小就明了是非曲直,以免误入歧途。那么怎样给孩子立规矩呢?
●要把规矩讲清楚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家长不能给孩子传达模糊不清的信息。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在立规矩的时候,大人不要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告诉孩子必须怎样做,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也许大人讲的道理孩子一时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家长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孩子的态度会让孩子信任长辈的判断,顺从大人的要求,从而更好地遵守规矩。
给孩子订立规矩最好简单易懂,这样孩子也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强,订立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孩子遵守,只能让他更糊涂。对于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的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让孩子客观地看待这些自己并不太懂的规矩。
●大人孩子都要严格遵守家长共同立下的规矩,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要让孩子严格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能允许。在这可以,在那不可以,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家里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甚至无所适从。
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大人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给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爷爷奶奶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挑拣拣,不浪费粮食。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都使用文明用语,不能老人动不动就张口说粗话,还要求孩子讲文明懂礼貌。
●适当放宽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孩子偶然的一次“放纵”也不会养成什么坏习惯。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爷爷奶奶可以偶尔“放宽政策”。比如,在给孩子立了诸多规矩之后,也可以让孩子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偶尔看一会儿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让孩子放松一下以减轻压力,从而在以后更加自觉地遵守各项规矩。
●让孩子体验“放纵”
立了规矩之后,有些事情爷爷奶奶倒是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比如让孩子早睡,孩子非要晚睡,就可以顺从他一会,孩子睡得太晚,早上肯定醒不来,半天都打不起精神,孩子吃到苦头以后爷爷奶奶再跟孩子强调一下晚睡的后果,孩子就不会再这么放纵和破坏规矩了。
●不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家长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和,不要把孩子平时的一些调皮的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他看来向大人身上泼水搞破坏等等事情都是非常好玩儿的事情,而不是严重的所谓错误。对此家长会孩子进行简单地引导就好了,没必要太在意。
●慎用惩罚手段孩子破坏了规矩,动用武力是千万要不得的,暴力会摧毁孩子的自尊,在孩子的心里埋下愤怒和仇恨的种子。在用其他的惩罚手段时,爷爷奶奶尤其要注意,行为和惩罚之间最好要有通顺的逻辑关系,比如,“如果是把手枪对着别人发射,我就没收它,以免你伤害别人。”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后,大人一定要履行诺言,而不是雷声大雨点小,让孩子觉得你只是在吓唬他,根本不会实行。
●形成遵守规矩的概念给孩子立规矩不能急于求成,要顺应孩子能力的不断发展而增加难度。美国很多家长都是把家规贴在墙上:尊重家长,自己整理玩具,脏衣服自己洗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脑子里形成遵守规矩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