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新疆新闻11月11日电(夏子淇)“我没有忘记。这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地方,是我们空军的来时路。”11月6日,站在哈密伊州区沁城乡的戈壁滩上,年近七旬的原第八航校飞行员韩郑凝视着“为人民服务”飞行地标,不禁热泪盈眶。
这段记忆,要追溯到1968年。据八航校(后来先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航空学校”“空军第八航空学校”和“第八飞行学院”)飞行员卢建华回忆,当年航校领航主任季臣业凭借扎实的绘图与美术字功底,带领教员和学员们运用经纬仪、皮尺乃至推雪板等简易工具在广袤的戈壁滩上“书写”了五组巨型飞行地标,分别是“为人民服务”“只争朝夕”“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向斗争中学习”“毛主席万万岁”,每个字都达50米见方。这些地标作不仅明确了空域界限,避免了训练中‘串空域’的风险,更在恶劣天气下为学员提供了关键的地面参照,保障了飞行安全。同时,‘为人民服务’等简短有力的文字本身,也是鼓舞学员们刻苦训练的精神力量。”

此次重返哈密,韩郑和卢建华两位老人带着对飞行地标的深厚情愫和面向未来的传承责任,参加了11月6日的“保护‘为人民服务’飞行地标”主题采访活动。一同接受各级媒体采访的还有修复飞行地标的自媒体博主陆遥、哈密市生态修复保护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秦明等。
今年10月,“为人民服务”地标遭到人为破坏,陆遥从成都驱车两千多公里抵达哈密,自愿投入修复工作。此举不仅获得了网友的点赞支持,也使这片承载着“空军来时路”的戈壁滩重回公众视野,引发群众对历史遗产保护的深刻思考。
关于生态修复问题,秦明介绍:“地标所在区域属于荒漠草原与戈壁相间之处,生态极为脆弱。即便是车辆正常行驶留下的痕迹,也至少需要3到5年才能自然恢复;若遭遇恶意破坏形成深沟,其修复过程可能长达20至30年,甚至更久。”
“这些地标实际导航的功能已经淡去,但它是立在中国人心里的航标。”陆遥表示,“我做的只是小事,真正值得致敬的是当年那些仅靠经纬仪和铁锹创造地标的前辈。”韩郑指出:“陆遥这样的年轻人是典范。希望年轻人不忘初心、不辜负老一辈的期望,学好本领将国家建设得更强大。”新时代青年与空军老兵的话彼此呼应,构成了一场跨越时代的深刻交流。这不仅是对飞行地标的共同守护,更是两代人之间关于信仰、责任与传承的默契共鸣。
当日,哈密市文体广旅局局长周美玲向陆遥,卢建华、韩郑授予“终身荣誉游客”称号,这是哈密市首次授予“终身荣誉游客”称号。周美玲介绍,“为人民服务”等5处飞行地标已被认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将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保护,今后破坏飞行地标者将受到法律惩治。
这些地标已不仅是飞行岁月的见证者,更是守护戈壁生态、传承红色基因的载体。戈壁风沙诉说着过往,也昭示着未来:这片土地上的精神必将与青山同在,与岁月同辉。正如韩郑所言“我们的技术和装备在变,我们已经飞得更高、更远,但我们的根不变,宗旨不变,那就是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