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底捞门店服务员胸前佩戴打赏二维码收“小费”的相关话题引发网友关注。据此前媒体报道,在合肥等城市门店,员工胸前戴有一个“二维码”,上面写着“如果服务满意,请打赏¥3.99”的字样。扫完二维码后,会直接跳转到个人的微信付款页面。
7月15日,新黄河记者走访北京、上海以及济南多地门店,并未发现服务员有挂二维码打赏行为。有门店称,此前门店短暂开展员工挂二维码收小费行为,但未持续多久。海底捞火锅客服人员则表示,服务员佩戴打赏二维码的情况是此前个别门店的行为,海底捞并没有打赏要求,顾客无论是否扫码都不会影响服务。
当天,记者致电海底捞客服,接线人员表示,服务员挂打赏二维码的情况是此前个别门店的行为,海底捞并没有打赏要求,顾客无论是否扫码都不会影响服务,“如果员工在服务时,得到顾客认可的话,门店会有额外的奖励,但奖励是由门店负责。”
连锁餐饮店曾试水小费激励
因水土不服中断
连锁餐饮店服务员挂二维码打赏非新鲜事物。2015年,移动扫码支付刚兴起时,包括海底捞在内的多个餐饮品牌即尝试让员工佩戴二维码接受打赏。在上海等地率先出现一批采用打赏模式的餐厅,因能大幅提高员工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海底捞、西贝等知名连锁餐厅的学习和效仿,打赏金额均在3—5元左右。
据中国食品安全报在2016年的报道,一位海底捞服务员表示,打赏制已经实施一年左右,该小费会完全归服务员所有,不用向餐厅缴纳分成。但海底捞不允许服务员主动向顾客介绍这一打赏模式,只有顾客问起才会解释一下。这一时兴起的“打赏制”并没有流行多久,就因水土不服被市场淘汰了。
经济学者盘和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小费”就是一种舶来品。“小费在欧美非常普遍,但在中国却缺乏土壤,中国人喜欢‘明码标价’的消费模式,服务价格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所以,一般有服务费、有小费的餐饮店往往生意会受到影响。”盘和林举例说,有类似的打赏活动的,比如各大平台对物流配送人员的打赏、对网约车司机的打赏,但实际上真实的打赏很少,往往在遇到恶劣天气或是有额外帮忙时,消费者才愿意为服务人员支付小费。
转自 新黄河
来源: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