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李林牧 张雨 贾瑾慧)“当时脑子是清楚的,但左腿像踩在棉花上一样,怎么也使不上劲。”7月16日,回忆起发病瞬间,82岁的张婆婆(化姓)仍心有余悸。她因长期忽视心慌症状,突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命悬一线,万幸在武汉市普仁医院神经内科的全力救治下转危为安。
张婆婆一直以身体健康为傲,退休后坚持每日晨练、买菜,邻里皆赞她“硬朗得不像八旬老人”。然而,今年年初,老人开始偶尔出现心慌症状,炒菜时心跳突然“咚咚”加速,坐着看电视也会莫名心跳加快。子女们忧心忡忡,多次劝她去做心电图检查,却都被张婆婆“驳回”。在她眼中,“能吃能睡、能遛弯”便是健康的全部标准,那些转瞬即逝的心慌不过是“年纪大了的正常反应”,无需大惊小怪去医院折腾。
7月8日凌晨,张婆婆像往常一样起床上厕所,刚直起身子,左腿突然“发软”,走路不稳,只能扶着墙防止摔倒。起初,她以为是没完全清醒的缘故,想着早上起来就会好。可早上起床后,症状并无好转,家人见状立即拨打120。
早上9点左右,张婆婆被送至武汉市普仁医院。经CTA等检查显示:老人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内科主任黎逢光在追问病史时了解到,老人虽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但长期存在心慌症状。原来,心房内形成的血栓随时可能脱落,随血流进入脑部血管,造成血管堵塞,最终引发卒中。在心慌被忽视的这段时间里,这个“定时炸弹”悄然积聚能量,终于在这一天爆发。
由于患者从有症状到入院已错过治疗黄金时间段,每一秒都关乎生死。医院迅速启动卒中绿色通道,急诊科、神经内科、导管室无缝衔接。神经内科一病区主任严钢莉迅速组织抢救工作,卒中介入团队争分夺秒,在患者入院1小时左右,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成功处理了血管闭塞问题。术后第二天,张婆婆已能在家人搀扶下坐起;术后第三日,老人已能借助助行器行走。看着张婆婆逐渐康复,家人们既欣慰又后怕。
武汉市普仁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主任严钢莉介绍,房扑是一种快速而规则的心房心律失常,心房率通常高达250-350次/分。此时心房失去正常的收缩功能,无法有效将血液泵入心室,导致心房内血流缓慢、淤积,形成“血流漩涡”。这种异常血流状态会损伤心房内壁(心内膜),激活凝血机制,促使血栓在心房内(尤其是左心耳)形成。许多老人像张婆婆一样,因无症状或轻视症状而延误干预,最终引发卒中。严主任提醒,老年人哪怕出现短暂心慌、心跳杂乱,都应及时做心电图检查,身体发出的任何信号,都不该被“我身体好”的自信掩盖,关注身体细微变化,及时就医检查,才能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