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广告更要注重“互动性”,始终不能忽视的是,只要广告进入了社交媒体,就是在和每一名用户进行“对话”
近日,一则出现在高铁座椅背后小桌板上的南孚电池广告语引发关注,“好喜欢和我的领导一起出差,堪比南孚电池,耐力持久超长续航,上车开始聊工作,下车还能接着聊,一点都!不!累!”
据经视直播报道,9月17日,南孚回应称,经核实,该广告语确系南孚的,目前市场部正在对该广告语进行评估,判断其是否适合继续用于宣传。
这则广告,本意要表达的可能是年轻人应该和南孚电池一样拥有无穷活力,以此来凸显产品的特性。但显然,广大网友尤其是打工人并不买账。在他们看来,出差应该够劳累的了,为什么还要显示出过度热情?“喜欢和领导一起出差”,既有献媚之嫌,又留下让人遐想的空间,并不符合当代年轻人更为推崇的职场价值观。
客观地说,广告的设计者可能并无“恶意”,只是为了迎合“网感”,希望用比较俏皮、幽默的语调贴近公众情绪。可惜,一旦用力过猛就有可能让广告起反作用,说到底,如果过度追求互联网时代的热度和流量,而忽视广告本身也是公共传播的一部分,那便是不讲社会效益。
事实上,近年来因为广告语的措辞不当,导致营销“翻车”的例子并不少。就在不久前,桃李面包为宣传自家的月饼,表示年轻人“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结果引发争议,不得不下架广告并发文道歉;重庆一火锅店推出“胸大就打折”的广告,更是赤裸裸的低俗营销,受到舆论的严厉批评。
如果再回溯过往,还有椰树集团多次因“擦边”广告被处罚、全棉时代卸妆巾广告涉嫌侮辱女性……这些广告的共同点是盲目追求话题效应,企图通过制造争议来达到吸睛目的。但实践也一再证明,靠博眼球出位的广告或许能“火”一时,但会很快迎来反噬,长远来看,还会损害品牌的美誉度和口碑。
身处互联网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品牌注重广告营销无可厚非,希望追逐网络热点,用玩梗的方式走近消费者的策略本身也没问题。不过,企业管理者应该意识到,如今的网络舆论场自带“放大”效应,有些广告语经广泛传播后会被很多人严格审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告自身的内容是不是经得起推敲,就显得至关重要。
就拿这次南孚电池的广告来说,也有部分网友表示认可,称“感受到南孚小编美妙的精神状态”,觉得广告高明,但更多的仍是对该广告的批评。因此,企业内部不仅应该有更严谨的把关机制,在营销和推广之前,也应对网络空间里的社会情绪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调研——眼下,网友们对职场文化本就有很高的敏感度。
不管南孚方面后续会进行什么回应和处理,此事都该给更多企业带来深刻启示:互联网时代的广告语并不好写,既不能太严肃死板,也不能落入轻佻低俗。如果说传统的广告只需要把产品的优点、特性讲清楚,那么互联网时代的广告更要注重“互动性”。始终不能忽视的是,只要广告进入了社交媒体,就是在和每一名用户进行“对话”。拿出更平等、善意的心态,去理解用户的所思所想,才有可能创作出得到公众喜爱和认可的广告。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余小鱼
编辑 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