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崔斌斌) “我们经历了一个团队为了同一个目标去探索—推翻—重建—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思维惯性的阻挠,有毫无头绪的迷茫,有多种思路的纠结,有找到突破的兴奋,有看到效果的喜悦,有对知识、对学生、对自己的全新认识。”7月4日,在北京市八一学校举办的“高端备课3.0”2025年春季学期总结展示活动中,该校校长王华蓓道出了教师金雅娟曾经的感慨。
当天的活动中,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小学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团队、北京各区教研员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共300余位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设计发展学生创新素养的关键方法,共议将中国科学家创新研究成果转化进入中学课堂的可能性与前景。
为了解决中学生创新素养不足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团队于2023年启动筹备“高端备课3.0”——基于高端备课促进创新素养导向学科教学改进和教师发展项目,并在2025年度春季学期与北京7所重点种子学校携手,以多个中国科学家创新研究成果为引领,深挖成果内部的多维度教育价值,转化进入中学课堂。来自北京海淀、丰台等区的14位教师联合教研员、科学家及教材专家组成攻坚团队,开展创新素养导向教学实践,产出了7个种子课例。
展示活动中,北京市八一学校教师庞雪现场展示了课例《齿科修复材料的设计与改良——胆汁酸的创新应用》。课堂上,她引导学生对胆汁酸的物质结构进行分析论证,找到改良胆汁酸结构后,设计成更优良的补牙材料,体会科学家在开发新材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点亮学生设计高分子材料的创新思维,让大家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创新。同时让学生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晓夏线上互动对话,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也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创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带给学生的无限可能。此外,来自海淀区、丰台区、昌平区、房山区的教研员和重点种子学校的教师以及教育专家分享了2025年春季学期开展的项目。
“高端备课3.0追求发展每位学生的创新素养,我们想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让创新能力、创新素养的培养不再空悬,而是要扎根课堂,落实到学科中,变成所有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让创新可见、可教,展现他们的创新思维,看到学生的创新。”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小学化学)执行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王磊说,“中国科学家创新研究成果的转化也有挑战,需要我们和科学家、教研员、学校教师一起扎扎实实地做科学有效的转化研究。我们不想只是讲科学家的故事,不想让科学家的研究只变成讲座、变成资料、变成考题,而是要变成实实在在的真实生动、有生命力的课堂创新活动,让学生在课堂经历科学家的真问题,与科学家一起体验创新,培养科学精神。”
据悉,高端备课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团队于2008年创建并持续实施开展的大学、中学教师协同创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教学高质量提升品牌项目。“高端备课1.0”主要解决和探索了知识的认识功能价值,实现了从知识解析性教学向认识发展性教学的转型。后来,团队又研究了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于是就有了“高端备课2.0”,它基于知识的认识角度和思路方法的功能价值,创设多类型有梯度的问题任务和学科能力活动,促进知识向能力及核心素养转化,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现在高端备课项目已经进展到“高端备课3.0”阶段,与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导向相结合,探索如何在学科课堂中促进学生创新素养发展。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16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