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肖暖暖 通讯员 白兰
暑假伊始,孩子与手机的“纠缠”再度成为部分家长的难题。
“每天不到11点不起床,喊他吃早饭,应一句不吃 ,翻身继续睡。中午打电话回去,要么没人接,要么含含糊糊说两句就挂,背景里总有游戏音效。晚上下班回家,客厅堆满薯片袋和可乐瓶,作业摊在桌上积灰……”
近日,一位网友这样描述儿子的暑假状态,让部分家长直呼“真实”。
“尤其是手机,稍微松松手想给点自由,孩子立马收不住了。”一位家长感慨。
对此,杭州家庭教育领域扶鹰品牌创始人、亲子教育专家王金海及其团队提出科学引导方法,为破解这一暑期教育难题提供有益思路。
暑假为何成 “手机失控期”?三大症结需看清
一到暑假,对于手机,“适度放松”变成“彻底失控”,背后藏着几个关键原因。
即时快感的漩涡难以挣脱。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本就难抵即时快乐的诱惑,暑假里学校的集体约束消失,规律的作息和学习节奏被打乱。游戏的连胜奖励、短视频的即时笑点、同学连麦的热闹互动,相比写作业、按时吃饭,吸引力显然更大。
补偿心理在推波助澜。上学时被作业、考试“捆”得紧紧的,手机使用常受限制,孩子往往把暑假当成“还债期”—— 平时没玩够的游戏、没刷够的视频,要一口气补回来。这种“把亏欠的快乐补回来”的念头,让他们对手机产生近乎偏执的依赖。
亲子沟通失效加剧对立。家长想管,开口却是“别总吃外卖”“作业写了多少”,孩子每每回怼锁门。手机成了“情绪出口”,亲子间的“无效对话”将孩子推向那端。从“对抗”到“共赢”的破局思路
王金海提出基于“延迟满足”原理的引导方法。他指出,当大脑渴望即时快感时,可通过延长满足时间“降温”,比如引导孩子在想玩游戏时暂停10分钟,期间做些简单活动。
这种方式能帮助孩子缓解“非玩不可”的冲动,逐步找回平衡,并非要剥夺孩子的快乐,而是帮其建立“即时快感缓冲带”。
在规则制定层面,王金海及其团队在扶鹰《防手机沉迷父母训练营》课程中提出“有效暑假手机公约”构建方法,核心在于让规则从“家长命令”变为“共同约定”。
家长与孩子平等交流手机使用期待。例如,孩子提出 “写完作业后玩2小时”,家长可补充“保证作业质量与睡眠时间”。双向沟通能让孩子感受到尊重,更愿为自己提出的规则负责。
双向约束,家长以身作则。规则不应仅针对孩子,家长也需参与其中,如约定“亲子无手机时段”,这种平等约束能体现家长诚意。
当孩子违规时,家长以“按规矩办”替代打骂,引导孩子从“被动服从 转向“主动规范”。
父母情绪稳定是关键,信任与理解筑牢“亲情防火墙”
王金海指出,解决孩子手机问题需遵循“放下焦虑、修复关系、打造环境、提升认知、转变行为”的逻辑。
家长情绪稳定是前提,唯有走进孩子内心、理解其需求,才能让亲子关系升温。当亲子关系暖起来了,孩子才愿意认真聆听家长的话,配合着做出改变,这就相当于给手机沉迷筑了一道坚固的“亲情防火墙”。关系顺了,再优化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充满爱与活力、学习氛围浓厚的环境里,慢慢降低对手机的依赖。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孩子转变对手机的认知,让他们明白,手机只是个工具,不是生活的全部。最后才能实现行为的真正改变,让孩子主动放下手机,拥抱更丰富的假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