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孩子是真的心理生病还是装病?可能对绝大多数的家长来说,更倾向于认为孩子在”装病。
对绝大多数父母来说,往往是通过孩子不愿意上学,或者孩子出现自伤,躯体障碍等明显的心理问题时,才会发现原来孩子“生病了”。通常父母会先带孩子去医院,医院会对孩子的问题做出诊断,比如抑郁,比如焦虑等。对于这些专业术语的理解,绝大多数父母的理解是片面的。他们以为的抑郁,可能是孩子整日无法开心起来。于是当他们看到孩子玩手机,打游戏,刷视频,和同学聊天,笑得前仰后合得时候,父母很难把他们和心理有问题关联在一起。父母普遍会认为,孩子就是不想学习,为了逃避学习装病。为了能够获得父母的同情,故意在量表问卷上乱填,因为孩子在父母的眼里是“如此的聪明”。聪明的孩子,没有把智商用到学习上,而是全部用到了和父母的对抗上。
首先需要来了解一个事情,什么叫做“抑郁”,有些医院的诊断会写“抑郁状态”。
心理出现问题的孩子,他们只是丧失了部分社会功能而已,不等于他们彻底沦为一个天天丧到极点的废人。如果孩子连最基本娱乐的能力都没有了,那么意味着孩子病得非常重,可能已经达到精神障碍的程度,不属于接下来需要讨论的范畴。
最近我对一个班主任说,没有愿意躺平的孩子,躺平只是孩子的最后一步。我不确定班主任听懂没有,也许他没有听懂,如果班主任没有听懂,那么家长可能就更听不懂了。
每一个孩子都是社会化的产物,人活着就必然需要去接受社会的要求。那么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不知不觉在接受社会的价值观,其中包括”好好学习”。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们会意识到原来“学习是如此的重要”。也许他们对这种压力是懵懂的,但是没有谁愿意总是被批评,被指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受欢迎的,是被喜欢的。所以做学渣,没有谁真的愿意。
我们必须要承认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而家长总会有一个误区: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智商没问题,为什么就学不好呢。考高分的孩子智商一定是高的,这点不假。但是智商高,和可以好好学习考高分没有必然联系。有些孩子的天赋就不在学习上,他们对学习就是不感兴趣。
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里学不进去,就算家里和老师不给他任何压力,他自己都会感到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群体,但凡一个社会人都会体验到这种压力。父母可以把孩子的处境和自己在社会上的处境,做一个对比。当你看到如今失业率如此之高的时候,你是否会更加不敢轻易的离职。这就是群体带给个人的压力。对孩子来说,群体的压力同样存在。对高敏感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我曾经遇到一个上课总是睡觉的小学生,他从入校那天起,就没有听过课,智商没问题。父母没有强行要求他必须学,老师经常鼓励他尽量学。照理说这样的环境够宽松了,而他能够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的情绪在一点点变差。他说不出来原因,他努力的让自己坐在教室里不去影响其他同学,一到上课他会条件反射的让自己睡觉,一下课就醒了。
对于没有学习天赋的孩子来说,一天有6-8节课,他们该怎么渡过这一天,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题。更不要说很多孩子不仅承受着自身听不懂课的压力,同时还承受着因为听不懂课,而必须面对父母和学校给他们的压力,比如惩罚,责骂等。
学习,是一个关乎自身能力的问题,当一件事情和自身能力挂钩时,如果你做好,就容易产生自我怀疑。
有些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强一些,比如他能够接受自己成绩不好,能够接受父母对自己的责骂,甚至他们可以发展出“我就这样”的心态去保护自己,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而高敏感的孩子则无法面对自己在学业上的挫败,无法应对来自家长的压力,学习就变成一个更加煎熬的事情。甚至会因此产生强烈的内心冲突,每天都在焦虑着自己的分数和成绩,那么这样的孩子如果在继续强迫性学习,可能会走到崩溃的边缘,出现干脆不上学,躺平的状态。
当孩子出现抑郁状态,可以说是他们没有办法的办法。他们需要一个暂时的空间,来让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一些喘息。
游戏,短视频,手机,电子产品,这些东西可以在短时间里让他们转移精神上的痛苦。
成年人都知道这些东西并不能真正治愈心灵。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能做什么?读书,除了带给他们挫败和自我怀疑之外,他们能够做什么?父母认为,不想学习就去运动吧。运动有益身心健康。对于已经达到要退学程度的孩子来说,短时间内很少可以喜欢上运动。父母可以问问自己,当你心理能量很低的时候,你可以让自己动起来吗?在成年人中有多少是真的喜欢运动,可以坚持下去的?提要求,很容易,当真要执行下去,很难。
如果你一看到孩子玩电子产品就非常的生气,你可以问问自己,事情真的有那么糟糕吗?把电子产品当成洪水猛兽,让孩子不碰电子产品,孩子的成绩就能好起来吗?孩子就能复学吗?不要说,谁谁家的孩子有多听话,不打游戏,不玩电子产品。那是别人家的孩子,也是少数个案。越是越不进去的孩子,越是被否定得厉害得孩子,很可能就越沉迷于电子产品。不是电子产品耽误了学习,而是你家孩子在这个内卷时代,无法走一条顺畅的学习之路。家长需要认清这个现实,接受孩子当下的状态。
当我给低龄的孩子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有一个问题,我一定会问,你的父母允许你玩电子产品吗?一周有多少时间可以玩?
在我的观察中,当父母对电子产品的使用越严格,孩子对电子产品的自控能力越差。我甚至听到家长说,不敢把手机给孩子一分钟,哪怕就几分钟,孩子都可以在软件商城里下载游戏。而且孩子会非常痛苦地说,他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会管不住自己。
如果父母对电子产品越恐惧,说明他们对孩子越没有信心,越无法去接受孩子在成长中所带来的问题,孩子越大,亲子关系可能会越糟糕。
当孩子脱离了他的同龄人,休学独自在家时,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好受。一个月可以,一年呢?孩子的心里会越来越空虚。就像一个成年人脱离的社会,自己被抛弃在一个孤岛一样。有一个孩子对我说,玩手机玩着玩着就想把这个世界给毁灭掉。玩手机,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但是不玩手机又能做什么?所有的路,似乎都被堵住了,唯有学习。而这条路,偏偏自己走不下去。抑郁,就这样发生了。这种精神上的痛苦,父母可以尝试去理解。
没有谁愿意成为有一只孤雁,脱离伙伴。就像最后一名学渣都有自尊心。很多孩子表面上不在乎成绩,讨厌学校,都是自己给自己上的保护色。谁不想自己是学霸,受欢迎,被老师同学家长喜欢呢?
不可否认,任何一位父母遇到孩子有心理问题,无法回到学校上课,心里都是极度焦虑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尽快回归正轨,只有这样父母的焦虑才会减轻。倘若这个时候,父母试着去看看自身的焦虑背后,是否是因为认同了主流价值观——“上学是孩子最重要的出路。”不要小看社会主流价值观对每个人的影响,就像内卷文化会侵蚀我们的精神一样。这个时候,父母需要站出来,首先调整自己的焦虑和恐惧,先说服自己不要害怕。只有当你自己能克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家庭才可以真正腾出空间让高敏感的孩子疗愈。
#图文打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