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刑事法律领域,危险驾驶罪作为与公众生活紧密相关的罪名,时刻警示着人们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当因醉驾被认定为危险驾驶罪后,许多当事人对后续法律程序存在诸多误解,尤其是在获得缓刑后,容易放松警惕。作为专业的刑事律师,我们致力于为当事人提供全面、专业的法律服务,帮助您规避风险,平稳度过法律程序中的各个阶段。
以(2025)豫0182刑初305号李某某危险驾驶罪一案为例,2023年2月26日21时许,被告人李某酒后驾驶白色现代小型轿车,在荥阳市河阴路与新民街交叉口附近与停放的两轮电动车发生刮蹭。经鉴定,李某血样中乙醇含量为163.01mg/100ml,负事故全部责任。李某到案后如实供述,自愿认罪认罚并与被害人达成赔偿协议,最终被判处拘役一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在本案中,李某曾于2023年3月31日被取保候审,然而取保候审并不意味着案件的终结,后续的审判及刑罚执行阶段同样需要谨慎对待。
在危险驾驶罪案件中,取保候审是常见的强制措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申请取保候审。在李某案中,其在被指控初期获得取保候审,一方面可能因其案件情节相对较轻,另一方面其无继续实施危险行为的紧迫性,符合“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条件。
然而,许多当事人在获得缓刑后,误以为“万事大吉”,实则不然。社区矫正作为缓刑执行的重要方式,存在诸多“雷区”。
雷区一:忽视报到义务。社区矫正期间,需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地点向社区矫正机构报到,若未按时报到或无故缺席,可能被认定为违反监管规定。
雷区二:未经批准擅自离开规定区域。离开居住地需提前申请,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情节严重的可能被撤销缓刑。
雷区三:不参加教育学习与社区服务。矫正期间要求参加法律知识学习、公益劳动等活动,不履行将影响矫正效果。
雷区四:违反会客规定。与特定人员会客需遵守相关规定,随意接触不良人员可能引发风险。
雷区五:未及时提交思想汇报。定期向社区矫正机构提交思想汇报,是反映矫正情况的重要途径,未按时提交属违规行为。
雷区六:手机定位异常。部分地区要求矫正人员保持手机畅通并开启定位,故意关机、拆卸定位设备将被严肃处理。
雷区七:再次饮酒驾驶。缓刑期间再次饮酒驾驶,无疑是严重违反规定,将面临撤销缓刑的后果。
雷区八:不配合监督检查。拒绝或不配合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监督检查,同样会触发处罚机制。
雷区九:隐瞒个人重大事项。如迁居、工作变动等重大事项需及时报告,隐瞒不报可能影响矫正评估。
雷区十:违反禁止令。若法院判决中包含禁止令,如禁止进入酒吧等场所,违反将面临处罚。
此外,禁驾期的计算也是当事人关注的重点。一般而言,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禁驾期从驾驶证被吊销之日起计算,并非判决生效之日,当事人需准确把握时间节点。
我们提供的刑事法律服务产品涵盖危险驾驶罪案件全流程。案件初期,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详细解读危险驾驶罪的构成、取保候审条件及程序;协助当事人申请取保候审,准备相关材料并与司法机关沟通;审判阶段,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制定辩护策略,争取从轻、减轻处罚或缓刑;判决后,若获得缓刑,为当事人提供社区矫正指导服务,包括解读社区矫正规定、提醒注意事项、协助制定矫正计划等;若对判决结果不服,协助当事人进行上诉等后续程序。
危险驾驶罪的法律后果贯穿案件侦查、审判及刑罚执行全过程,缓刑更不是“安全牌”。了解并规避社区矫正中的雷区,准确把握禁驾期等法律规定,才能顺利度过法律程序。如果您或身边的人正面临危险驾驶罪相关法律问题,欢迎随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以专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您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守护您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