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张师傅换车这事,让我见识了什么叫“认知钉子户”。这位二十年驾龄的老司机,最后愣是花18万买了辆内饰简陋的丰田入门款,而对身旁堆满智能科技、座椅通风加热一应俱全的国产高配车视而不见。一句“宁要低配合资壳,不碰国产高配车”的论调,像一把锈迹斑斑的钥匙,竟还打开了2025年不少人的心锁。
“三大件不稳耗油高”?君不见领克EM-P混动系统实测亏电油耗压至5升内,早将同级日系对手甩在身后;哈弗枭龙MAX的全地形四驱能力,足以让不少城市SUV汗颜。
“开三年就得大修”?吉利星瑞敢喊出首任车主不限年限/里程质保,底气就来自品质蜕变。
“国产开出去跌份儿”?蔚来在慕尼黑街头穿梭、比亚迪“海豹”惊动欧洲车评人已是常态。当海外青年追起“中国制造”的潮,某些人心里那点“洋优越感”倒像是从上个世纪衣橱翻出来的旧外套。
可惜的是,国产车在电动化赛场弯道超车,却未能完全超脱消费者心里的惯性轨道。在数字座舱、智能驾驶与续航体验的立体围剿下,“三大件”执念犹如面对智能机的顽固按键党,固执得令人唏嘘。
最核心的痛点并不在引擎盖下,而在方向盘后——当人们挑剔国产车时,本质是与自己脑海中过期的观念搏斗。认知惯性如深海暗流,无声无息却扭曲了真实价值判断。2025年消费者竟还需挣脱“舶来品即高端”的残余引力,这种迟滞本身就是一道产业奇观。
技术参数碾压不了历史包袱,品牌自信的建构是一场关于时间的赛跑。当老司机们下一次换车时,愿真正驱动选择的是方向盘前的真实体验,而非困在倒车镜里的品牌标签——因为被淘汰的从来不该是技术本身,而是固守偏见拒绝向前看的态度。
上一篇:捷尼赛思败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