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AI端侧深度之智能驾驶-上-:技术范式迭代打开性能上限,竞争、监管、应用加速高阶智驾落地
报告共计:62页
智能驾驶产业发展核心总结
智能驾驶作为物理AI(指使用运动技能理解并交互现实世界的模型)率先落地的场景,正迎来技术、政策与应用的多重突破。其核心驱动力来自技术范式迭代、车企竞争加剧及监管政策完善,推动高阶智驾加速落地。
技术层面,架构与训练范式的革新是关键。架构上,端到端架构替代传统模块化架构成为主流,以特斯拉FSD v12为例,其通过数据驱动和全局优化,显著提升无接管行驶距离与比例,解决了模块化架构信息损耗、规则繁琐等问题。训练范式则从规则驱动(依赖人工编写规则,成本高且泛化弱)转向数据驱动(模仿人类驾驶数据,如理想汽车端到端模型),并进一步向知识驱动演进(结合物理规律与推理,如小马智行世界模型),不断突破智驾性能上限。
商业化方面,车企竞争推动智驾“平权”与“升规”并行。比亚迪等车企将智驾功能下放至10万元级车型,华为、小鹏等则推进L3级智驾量产;同时,ToC乘用车以买断制、订阅制为主,ToB运营车(如Robotaxi)因硬件成本下降,商业模型初步跑通。
政策层面,全球从试点转向推广。国内首次放开L3级乘用车上路(如《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L4级无人驾驶运营试点区域扩大;美国加州等通过法规创新加速技术落地。
应用价值上,智能驾驶可减少事故(L2+智驾事故率降低40%)、提升通行效率(智能交通使通行效率提升15%-30%)。当前L2级及以上车型销量占比已超50%,城区NOA等高阶功能渗透率快速提升,预计2030年相关市场规模将超3000亿元。
整体来看,技术突破、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共振,推动智能驾驶进入规模化落地关键期,产业链中车载芯片、传感器、座舱显示等环节将深度受益。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