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突访小米汽车工厂,雷军亲自作为讲解员。
有网友拍到了这一幕。
但整个车圈却表现得异乎寻常的平静。
这非同寻常。
因为他俩在一起聊天,本身就不同寻常。
老王把比亚迪带到了全球第一大新能源车企的位置,整个世界为之瞠目结舌,其中包括十多年前嘲笑过比亚迪的埃隆·马斯克。
而雷军造车以来,更是把中国造车新势力带到了另一个Level——直接对标保时捷,杀爆BBA。
正如老王所说,比亚迪在10万-20万区间的细分市场拥有所谓的“制空权”、“定价权”。
至于雷军,他已经通过SU7证明了自己在20万-30万级别的市场拥有话语权,YU7强化了这一点。
唯一缺失的一块短板,就是小米汽车的产能不太够。
想到这里连我自己都亚麻呆住了——众所周知比亚迪有充足的产能,难道这俩大佬是要组一个CP?
不敢往下想了,因为这太让人震惊了。
但话说回来,这一切都是猜测,根本没有实锤。
不过在造车方面,老王堪称最懂雷军的人。
老王对于雷军造车,态度貌似经历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反转。
这是整个事情最有趣的部分。
当然后来澄清了,说都是误会。
但这反而增添了戏剧性。
老王首次公开点评雷军造车,是在2021年6月份的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
当时他称,新能源车是风口,大家觉得市场十分大,成长速度非常快,大家都一拥而上闯进来。
“但新能源汽车是新生事物,有很多种路线,路线万一歪掉了,就可能会赔钱又赔了时间”。
他以雷军举例称,“比如像雷总(雷军),1000亿(造车),关键是浪费你三年的时间,这三年时间要值多少钱?拿钱是买不到的”。
这句话被广泛解读为不看好雷军造车,并力劝雷军不要造车,免得浪费时间。
仅仅几天后,老王在2021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紧急辟谣,称所谓的劝雷军别造车是误读,且正和小米在汽车领域洽谈合作。
老王还强调,比亚迪代工大量小米手机,双方之间是一个非常战略性的合作关系。
他特意指出,自己当时那句被“误读”的话,实际上指的是在汽车迭代方面,战略方向非常重要,好的战略方向就少走弯路,不好的战略方向让你丢失3年或者4年的时间,那么在激烈的竞争中可能就没有机会了。
然后老王把话题转向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称刀片电池是比亚迪一个关键期,变革需要关键的技术,解决市场的痛点。
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刀片电池让中国电池方向发生改变,装机量快速上升。
通俗地说,就是刀片电池助力我国磷酸铁锂电池在和三元锂电池的PK中获胜,扭转了行业结构,并把电池产业发展拉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
实话说,老王解释那场“误读”,尽管有些绕,但基本说得通。
大概意思就是他想举个例子,即便像雷军那样投1000亿造车,如果路线错了也就错过时间窗口了。
从刀片电池的角度看,这么类比确实问题不大。
毕竟如果不是老王坚持搞磷酸铁锂,很可能整个动力电池产业就会进入以日韩为代表的三元锂路线。
而在三元锂领域,日韩囤积了不少技术和产能,而且一度的确被认为是动力电池的发展方向——能量密度高,体积小重量轻,只是成本更高,且安全性能有短板。
但磷酸铁锂胜在稳定,且核心材料可控。
比亚迪和宁德时代,都把这条路跑通了。
事实上直到现在,日韩也没跑通磷酸铁锂技术路线,因为几乎所有专利都在比亚迪和宁德时代手里。
日韩赌三元锂,看似占据上风,却输在了高成本和安全性能有漏洞上。
中国发力磷酸铁锂,硬是靠材料、成本,以及稳定性优势,在大幅提升能量密度同时,也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电动车的安全痛点。
现在咱们国家已经把LFP电池列为出口管制技术,俨然已经成为国之重器。
从这个角度看,老王提醒雷军造车要注意路线风险,的确并没有说错什么。
尽管他的话,的确多多少少有一些劝雷军不要造车的意味。
但雷军就是雷军。
雷军做事,有一套自己的逻辑。
所以他真的就那么去造车了,而且大获成功。
在所有对雷军造车发表公开看法的大佬中(有的大佬通过其他方式发表看法),王传福很可能是最早知道雷军造车会取得巨大成功的人。
因为他确切地知道雷军的厉害之处。
老王自己都说了,比亚迪大量代工小米手机,双方战略合作关系很铁。
众所周知,雷军过去十多年的最大成就是智能手机。
而王传福代工大量小米手机,他对于小米的产品开发理念、供应链管理、用户主义思维、雷军个人IP,以及生态打法等一整套体系能力,即便不是熟知于心,应该至少也有所耳闻。
换句话说,雷军带领的小米到底有多厉害,王传福知道的应该比大多数人都要多一些。
这就是有趣之处。
当如此强大的小米,要补上“人车家”中“车”的那一环了,而同样正在崛起的比亚迪,对这个造车后来者进行“提醒”也完全说得过去。
因为2021年的比亚迪,其实已经开始起飞了,DM-i技术方面的突破,直接造就了一个真正的新能源霸王。
转过年来,比亚迪就迅速挤掉吉利,正式坐上中国自主品牌龙头老大的宝座,并一直保持至今。
按照目前的趋势,至少三年内没有哪个中国车企能超越比亚迪。
当然小米的崛起速度,也同样让所有人震惊。
而且小米也是在千方百计拉高产能。
另外,雷军毫不避讳自己的目标——要用十年时间做到全球TOP5。
小米的牌也真的多。
比如在海外,小米的知名度其实已经打响了。
比亚迪已经在迅速接近全球TOP5的位置,看上去搞定这个目标指日可待。
小米当然也不会停歇。
同时双方都清楚,中国市场就是基本盘。
这两者不一定要处成死敌,但都会非常努力去拼市场、拼销量。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
那就是通过雷军造车,王传福也许真的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当王传福在20多年前决定切入造车业务时,何尝不是受到了铺天盖地的质疑?
彼时的王传福,何等霸气侧漏!
他根本不鸟股市那帮投机分子,坚决造车。
才华横溢的王传福,激情四射,他甚至还造了一个极具力量感的新词——产业恐吓。
出现在《中国企业家》封面的王传福,似笑非笑地凝视镜头,旁边就是大标题——打破“技术恐惧症”。
文章说,王传福绝对是一个坚定的舵手,“蔑视现有的商业秩序和游戏规则”。
那是意气风发的王传福。
他说,再贵的汽油车也不过一堆钢铁零件,而他则拥有改变世界的“核武器”——铁电池汽车。
所谓铁电池,就是磷酸铁锂电池。
这篇文章赞扬他说,十几年来王传福以一种近乎清教徒的方式默默创业,远离媒体与公众视线。
最让人侧目的是,王传福说出了他迄今为止最有价值的一句话——人们这种(对于造车的)恐惧,正是对手给后来者营造的一种产业恐吓,他们不断地告诉你做不成,投入很大,研发很难,直到你放弃。但汽车说穿了不过就是“一堆钢铁”。
直到在这个7月20日的凌晨1点钟,我看到王传福这句话,他的热血沸腾依然让我大受震撼。
这让人完全相信,王传福在2007年就说过的那句“2025年比亚迪要做到世界第一大乘用车产销企业”的预言,将会毫无偏差地实现。
看吧,当年老王的雄心壮志,是不是和雷军所说的“争取用十年时间,跻身全球TOP 5”异曲同工?
当然,老王的预言有一点点的折扣——比亚迪在2025年没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乘用车产销企业,但却早就提前实现了世界第一大新能源车产销企业。
这就够了。
不会有人因此去笑话他。
看看他这一路打败了多少牛逼的对手,就该知道他自己才是真正的大牛逼。
索尼、三洋、鸿海精密,哪个不是响当当的对手?
鸿海甚至还把比亚迪推向被告席,但于事无补。
当然丰田肯定也在名单上,只是尚需时日而已。
雷军造车,有没有从王传福那里获得启发?
那是肯定的。
雷军自己也提到了老王那句著名的“产业恐吓”。
在雷军决策造车的过程中,王传福多年前关于造车的一句话也给了他很大的勇气——很多企业因为不了解,会把技术想象到令人畏惧的高度,这种畏惧正是对手给后来者营造了一种产业恐吓。
“他们不断的告诉你做不成,投入很大,研发很难直到你放弃,其实你解决不了的不是因为你没有能力,而是你缺乏勇气”。
所以真的有趣。
老王能够通过雷军,看到当年的自己。
他们都没有被吓倒,毅然进军汽车行业,而且无比成功。
最终,王传福说的是肺腑之言。
而雷军的回应,也堪称高级。
“王传福跟我也挺熟的,比亚迪十多年前就开始做小米的代工”。
这是两个顶级选手,共同打出的一个顶级回合。
18年前王传福的豪情壮志与今日雷军的心曲一般无二,原来世间的事就是一种轮回,也许我们珍惜每一个时段,毕竟大家都曾经来过。
现在王传福出现在小米汽车工厂,接下来会有怎样的故事?
我们已经听腻了有关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故事(事实上这也不是事实),现在期待另一个版本——携手共进,把中国汽车做大做强。
因为我们需要用中式竞合智慧,重写全球汽车游戏规则。
若想交流互联网话题,可关注以下权威账号,每日吃新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