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早已成为我们的“第二张社交名片”,是我们交流情感、维护社交的重要平台。
当你刷朋友圈时,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
三十岁前,我们总觉得朋友圈是个秀场,渴望用光鲜的碎片拼凑生活的“完美”。
三十岁后,才慢慢懂得,真正的体面,从不需要在朋友圈里演给别人看。
生活从未失了趣味,只是成长让我们渐渐懂得:真正的成熟,是把生活的滋味默默藏于心底,而非炫耀于人前。
有些东西,真的不必再晒。
一、不晒过度精致的生活
电视剧《凡人歌》中的沈琳,丈夫是上市公司的副总,年薪七位数;自己是全职太太,完全不用为柴米油盐发愁。
清晨,她站在落地窗前,手冲咖啡的雾气氤氲中,无名指的钻戒流转着细碎的光;
午后,她坐在沙发前,丈夫公司送来的节日礼盒里,限量款丝巾搭配着进口巧克力,朋友圈配文是:“被宠成小朋友的一天。”
傍晚,她坐在钢琴旁,一旁的女儿身着漂亮的公主裙,耳畔萦绕的是《致爱丽丝》的动听旋律。
她的评论区,一水的“人生赢家”,是朋友圈里最让人羡慕的女人。
那些精心修饰过的九宫格,那些“好幸福”“羡慕”的评论,仿佛是她人生的勋章,她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但是现实打脸得如此之快,随着丈夫的失业,家中经济来源中断,沈琳不得不面对一地鸡毛的现实。
为维持生计,她选择去当月嫂,雇主竟然是她的前同事。
前同事姿态高傲地让她好好伺候,对她各种挑刺、言语羞辱。
不仅如此,男主人还对她性骚扰,她奋力反抗呼救,前同事竟以为是她勾引丈夫,不问青红皂白,便将她痛骂一顿后轰出家门。
之后,她又尝试了各种工作,求助老同学,给同学当助理;摆摊卖卤味等,朋友圈的精致人设早已如泡沫般不复存在。
热衷于编织精致生活幻影的人,常常将自己困于虚荣的樊笼。
他们以朋友圈为秀场,用点赞数丈量人生,却任由心灵在喧嚣中迷失方向。
生活的意义不在于“看起来如何”,而在于“如何真实地生活”。
真正智慧的人,不会让过度雕琢的精致生活,化成困住自己的牢笼。
二、不演虚假的自律人设
我们都知道,在微博、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上,“人设营销”可是妥妥的流量密码。
从“学霸人设”“自律达人”到“人间清醒”“氛围感美人”,形形色色的成功人设,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
朋友圈亦是如此。
翻开朋友圈,“自律打卡”之风盛行,晨跑迎曦、夜骑沐风、跳舞燃情者比比皆是。
在追求自律的人群里,既有令人钦佩的真自律者,也有未得自律精髓的“表演型自律”者。
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位“伪自律”的朋友。
她叫小菲,并没有很胖,但认识她的人都知道,她最喜欢减肥了。
她的朋友圈里,时不时会发一些跑步、跳绳、打羽毛球、游泳等图片或视频,无不显示着她减肥的执着与努力,相当自律。
可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朋友圈发的那些照片,都是摆拍的,甚至有些是直接网上找来的。
她的日常饮食,不是各种火锅、烧烤,就是各式甜品、饮料,运动也只是间歇性运动,摆拍作秀。只是,这些她从来都不会发而已。
她经常晒自己“挥汗如雨”的模样,可真实的她一点没瘦下来,甚至还越来越胖了。
这样的她,实在让人无力吐槽。装久了总会露馅,看久了只觉得“太假”,让人好感尽失。
把生活重心放在“晒”上,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偏离了真正自律的意义。
《毛选》中有个道理贯穿其中,“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理想”不应借助表演来呈现,当伪装被揭开,尴尬的只会是自己。
那些精心设计的摆拍、刻意剪辑的片段,不过是在用虚假的仪式感麻痹自我。
刻意打造的自律人设,终会败给生活中自然生长的真实力量。
三、不发优越感爆棚的言论
前两天,听朋友八卦了她同事林雅的“朋友圈炫耀事件”,引人深思。
林雅是她单位一位30来岁、嘴甜善谈的营销人员,颇受同事欢迎。
但近期发生了个大反转。
起因是某周末,林雅参观当代艺术展,并发了一条动态:
“今天看了XX艺术家的个展,果然,只有真正懂艺术的人才能欣赏这种’抽象中的深刻’。很多人大概都会觉得‘看不懂’,但这就是差距。”
另一个喜欢看展的同事评论:“其实那幅画争议不小,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解读。”
林雅回复:“可能他们的审美还没到这层次吧。”
同事A没再接话,也不再点赞林雅的动态。
还有一次,林雅在一家米其林餐厅用餐,发了一则朋友圈:
“有些人总说‘吃饭而已’,但对我来说,每一顿饭都是对生活的致敬。今天这顿法餐,从食材到摆盘,都体现了‘极致的仪式感’。”
同事B评论:“哇,好高级!我平时周末就吃外卖。”
林雅回复:“生活需要仪式感,将就是不行的。”
同事B 自觉矮一截,没再回复。
类似的事时常发生,慢慢地,同事们便不爱与她交流了。
林雅高高在上的姿态,总是无形中给人一种碾压感,让人觉得不舒服。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小米创始人雷军。
小米之所以拥有庞大的粉丝群,除高性价比的产品外,雷军的个人魅力,同样也是消费者认可的重要因素。
他在新车发布会上,面对用户,真诚地躬身致意,尽显谦逊之态;
在与团队交流时,他总是认真倾听每个人的想法,不摆领导架子;
在面对前辈时,他始终保持虚心求教的态度,言语间满是敬重。
正如《老子》中的这句话:“水因善下终归海,山不争高自成峰。”
在朋友圈里过度彰显优越感,只会拉远与他人的距离。
一个人最大的清醒,就是始终保持真诚、谦逊的态度与人交往,以发展的眼光自我审视,才能收获长久的关系。
四、写在最后
三十岁以后的人生,是褪去浮华、沉淀内心的旅程。
与其费尽心力“显摆”过度精致的生活,不如接纳生活的本真模样;
与其刻意扮演虚假的自律人设,不如在日复一日的踏实里点滴成长;
与其发表优越感爆棚的言论,不如定格那些真实且美好的温暖瞬间。
毕淑敏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三十岁以后的朋友圈,绝不是炫耀攀比的战场。一个人内心的力量与自洽,才是人生最珍贵的风景。
愿我们都能放下虚荣的包袱,以谦卑之心拥抱生活,於岁月长河中,收获内心的丰盈与长久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