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全球性管理咨询公司艾睿铂(AlixPartners),发布了一份名为《全球汽车市场展望》的报告,认为中国汽车品牌正在全球市场迎来历史性转折。
该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品牌在本土以外的市场份额仅为4%,但到了五年后,也就是2030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跃升至13%。这意味着,未来全球每8辆售出的汽车中,就有一辆来自中国品牌。其中,欧洲市场的增长尤为显著——2024年中国品牌仅占2%的市场份额,2025年预计攀升至5%,2030年则有望突破10%。
事实上,在面对汽车发源地的欧洲市场,中国汽车品牌正在采取比之前日系品牌进入欧洲更为猛烈的姿态发起冲锋。
欧洲市场长期以来被本土品牌构筑的护城河所保护,消费者对本土品牌有着近乎固执的忠诚度。但新能源赛道的切换,给了中国车企千载难逢的突破口。
比亚迪、蔚来、小鹏等品牌带着成熟的电动化技术和更具竞争力的价格体系,正在瓦解欧洲消费者对传统品牌的忠诚度。中国电动车不仅在价格上具有优势,在智能化水平和续航表现上也已经超越了许多欧洲竞品。
这一增长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从“廉价替代品”到“技术引领者”的蜕变。
过去,中国汽车出口依赖低成本和价格战,但如今,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的突破让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拥有了真正的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攻城略地的关键武器。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车企凭借在电池技术、电机控制系统等方面的领先优势,推出了一系列续航里程长、充电速度快、智能化程度高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例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以其高安全性和长寿命受到市场青睐,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品牌则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方面取得了突破,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驾驶体验。这些具有创新性的产品不仅满足了欧洲消费者对环保出行的需求,也展现了中国车企在技术层面的实力,为市场份额的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品牌是企业无形的资产,对于在欧洲市场立足的中国车企来说尤为重要。
近年来,中国车企加大了在品牌建设方面的投入,通过参加国际车展、开展公益活动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注重提升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以实际行动改变欧洲消费者对中国汽车的刻板印象。
例如,吉利汽车通过收购沃尔沃等国际品牌,学习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提升了自身品牌形象;领克品牌则以时尚的设计、高端的配置和出色的性能,吸引了众多欧洲年轻消费者的关注,逐渐树立起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形象。
尽管前景广阔,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市场仍面临三重挑战:一是贸易壁垒的动态变化,如欧盟对纯电车型加征关税等;二是品牌认知的“高端化”瓶颈,如何在欧美品牌占优的欧洲建立豪华形象;三是基础设施的适配,如国外充电网络不足等问题。
应对这些挑战,仍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与模式迭代。
一方面,通过“中国技术+本地资源”的双向赋能;另一方面,深化“直接面向消费者(D2C)”模式,利用TikTok、LINE等社交平台构建透明、一致的客户体验。
更重要的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品牌基因,这些举措不仅满足政策要求,更契合全球消费者对环保的价值观认同。
到2030年,如果中国汽车品牌真的能占据全球13%的市场份额,其意义将远超数字本身。它意味着全球汽车工业的权力格局正在被重塑,中国车企不再只是跟随者。这场由中国品牌掀起的浪潮,正在改变全球消费者的出行方式,也重新定义“中国制造”的价值。
但是一个无法忽视,更无处回避的问题也必须得到我们所有汽车品牌的正视,那就是我们的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
在面对更为挑剔的欧洲客户时,我们必须要拿出更多的实力去证明品牌的价值,而不是走之前我们在俄罗斯市场的老路。
此前,当欧美日韩汽车品牌纷纷撤出俄罗斯市场之际,我们的汽车品牌趁势而入,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就将市场占有率打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2025年前五个月,中国品牌在俄罗斯的市占率高达58.41%。
但是与此同时,一些诸如中国汽车不耐用,面对严寒表现力不佳,售后不及时等问题也在伤害着中国汽车品牌的整体信誉度。
俄罗斯国家工业信息局的分析数据显示,中国SUV的维护成本在五年内就超过了新车的价格。
俄罗斯出租车司机工会主席安德烈·波普科夫表示:“它们的行驶里程(中国汽车)远不如韩国和欧洲汽车,发动机和变速箱的使用寿命仅为以前车型的一半。”
而在今年2月初,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部长阿里哈诺夫也曾公开指出,中国陕汽重卡、中国重汽和一汽解放三品牌卡车存在“严重缺陷”,要求加强认证审查。
种种因素叠加之下,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乘联会)数据显示,同样是在今年的1~5月,中国对俄的乘用车出口数量同比减少了58.75%。
守江山难过打江山,历来如此,这是铁律,因为面对昨天的成绩,今天的我们必须要为了明天使出更多的气力。
中国汽车的全球化征程刚刚开始,未来的竞争必然更加激烈,唯有兼具战略定力与灵活应变能力的企业,才能在风浪中站稳脚跟,最终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全球性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