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动力电池的退役潮也随之而来。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已突破80万吨,预计到2027年将激增至200万吨。这些电池如果处理不当,可能成为环境隐患;但若科学回收,却能变废为宝,催生千亿级循环经济产业。那么,这些退役电池最终去了哪里?
许多电池在汽车上“退休”后,仍保有70%-80%的剩余容量,可降级用于储能、基站备电、低速电动车等领域。
无法梯次利用的电池则进入拆解回收环节。中国企业在物理拆解技术上取得突破,采用带电破碎和氮气保护系统,铜铝回收率高达98.5%,锂、钴等关键元素提取纯度也达到工业标准。
国家政策是推动电池回收的关键。《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要求建立溯源体系,确保电池从生产到回收全程可追踪。重庆已率先建立全市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溯源平台,整合车企、拆解厂、回收商等多方数据,实现全链条监管。
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完善,中国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正从粗放拆解转向高值化利用。预计到2030年,资源循环利用率将提升至98%,退役电池不再是负担,而将成为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