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街上,绿牌车越来越多,各大车企也在加速电动化转型。但总有一群人,面对新能源大潮依然“我自岿然不动”,坚定地选择燃油车。
这些人是固执还是理性?我观察了一圈,发现他们基本都有这4个共同点。
第一类:被“里程焦虑”支配的长途党
我认识一个跑物流的朋友老李,每月要往返川渝好几趟。去年试开过朋友的电车跑长途,直接给他留下了心理阴影。
按他的话说:“标称续航600公里,开空调跑高速,实际能到400就不错了。”
这不是个例。根据懂车帝冬测数据,电车在高速工况下续航达成率普遍在60%-75%之间,冬季还要再打个八折。
对于经常跑长途的用户来说,充电桩密度虽然在提升,但在偏远路段依然稀疏。国家电网数据显示,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虽已达95%,但单个服务区平均只有8-12个充电位。节假日排队2小时充电的新闻屡见不鲜。
油车5分钟加满续航500-600公里,这种“确定性”对他们来说就是刚需。
第二类:精明的“保值率计算器”
同事小王前段时间换车,对比了半天最后还是选了油车。他给我算了笔账:“3年前买的25万电车,现在二手估值只有12万;同级别油车23万买的,现在还能卖15万。”
这个账确实扎心。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新能源车3年保值率平均在40%-50%,而同级别燃油车能达到45%-60%。
电车技术迭代太快,今天的800V快充,明天可能就被固态电池淘汰。对于计划开个3-5年就换车的用户,这个保值差可不是小数目。
第三类:技术保守主义者
我爸就是典型代表,试驾完某品牌电车后摇摇头:“这玩意儿像个大手机,总担心哪天系统崩了。”在他们眼里,内燃机、变速箱这些都是经过百年验证的“成熟工艺”。
确实,传统燃油车主要故障集中在易损件更换,维修网点遍布全国。而电车的三电系统维修需要专业设备,4S店垄断明显。
据我了解,电池组更换成本普遍在5-10万元,这个数字确实让人心里发毛。
第四类:客观条件受限的“被动选择者”
小区张阿姨住的老楼没有固定车位,物业也不让装充电桩。她只能选择燃油车,“楼下公共充电桩要排队,晚上充电还得在车里等着,冬天冷得直跺脚。”
这不是个例。根据中汽协数据,三四线城市充电桩覆盖密度仍不足一二线城市的30%。对于年行驶里程不足8000公里的用户,算下来油费支出可能比电车的保险、折旧成本还要低。
写在最后
说到底,买车这事儿没有绝对的对错。电车省钱环保,适合市区通勤;油车成熟可靠,适合长途奔波。技术在进步,充电网络在完善,但每个人的用车场景和接受度不同。
您身边有坚持买油车的朋友吗?他们都是出于什么考虑?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