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技术墙筑得高,核心部件全靠进口。我国合资厂学了点皮毛,引擎调校总差口气,供应链散沙一盘。
结果呢,自主品牌在高端燃油市场挤不进去,低端又被成本卡脖子。
纽约时报2025年9月的报道点透了,中国车企在电动领域的创新速度,远超燃油时代,因为从零起步,没旧包袱拖后腿。
反观西方,福特、通用这些巨头,生产线还围着V8引擎转,转型时成本高企,工人培训都得重头来。
彭博社的报告说,中国EV企业在全球投资加速,就是抓住了这点空白,国内虽有产能过剩的调控,但海外布局如火如荼。
电动车的领先,得从产业链聊起。
中国这套体系,上下游咬合得像齿轮,锂矿从澳洲印尼挖起,加工在江西赣州,电池组装宁德时代一手包。
2025年上半年,电池价格又降了15%,整车成本直奔燃油车之下。财富中文网8月底的文章直指,这价差不是天上掉的,是本土供应链的集群效应,4小时内零部件全到厂。
中汽协数据,1-8月新能源汽车出口超120万辆,占全球四成,欧洲拉美街头到处是比亚迪的影子。
为什么这么顺?规模大啊,14亿人市场,竞争狠,车企天天迭代,软件一周一版,续航从300公里蹿到700。
BCG的2025年2月报告说,中国BEV市场份额27%,欧盟才13%,美国8%,这差距拉开,就靠那股不服输的韧劲儿。
政策这块,中国玩得实诚。
从2009年的十城千辆,到双积分制,再到2025年的碳达峰行动,补贴退坡后转而推基础设施。充电桩全国超2000万根,乡村公路边一排排立着,农民开电动农用车都不费劲。
新华网9月的报道,新技术和智能化融合,让产业链从电动化先发,变产业领先,芯片AI这些前沿全上。
西方呢?欧盟2035年禁燃油车,本是好意,可德语媒体9月吐槽,这禁令只会让中国车涌入,德国汽车业哭晕在厕所。
美国砸了上千亿IRA法案,可普及慢,电费贵,人力成本高,老百姓宁愿开油车。
拿电池说事儿,中国垄断全球九成产能,CATL、比亚迪这些巨头,技术迭代飞快。IEA的2024全球EV展望,中国2023年注册810万辆,2025年上半年已超去年同期35%。西方追赶?Northvolt这事儿就是活例子。
2024年11月,这家北欧电池独角兽申请破产保护,欧盟砸了140亿欧元,本想建本土链条,减对中国依赖,结果呢?生产线空转,腐败调查,高层卷款,产量上不去。
特斯拉算西方例外,可离不开中国。
马斯克上海超级工厂,2025年产量占全球半壁,供应链本地化,电池电机全靠本土。CNBC8月文章,中国EV巨轮重塑全球车市,补贴加税惠超2300亿美元,西方OEM得重想成本和策略。这依赖多讽刺,美国加100%关税,挡不住中国出口40%的全球份额。
卡内基报告,中国EV洪水般涌入中亚,每十辆车一电动,影响深远。
中国车企不光卖车,还带产业链出海,泰国印尼建厂,零部件随行,帮当地就业,稳供应链。ITIF的2024报告,中国EV领导力,靠工业政策加保护主义,创新组合拳打得准。
展望2025下半年,中国EV全球化加速,国务院方案推回收体系,矿产循环用,提升可持续。
说到底,这赛道上,谁先弯道,谁就多喘口气,西方媒体的疑惑,其实是给自己提个醒:时代变了,别老盯着后视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