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7 日,盖世汽车获悉,有媒体报道,据知情人士透露,相关主管部门正酝酿出台新文件,拟将“半固态电池”统一更名为“固液电池”,核心目的是厘清其与全固态电池的技术边界,避免市场认知混淆。
更名或许源于行业长期存在的技术定义争议。按照相关团体标准,液体电解质含量>1%的电池即被归入半固态范畴,与完全不含液态电解质的全固态电池存在代际差距。此前,某车企推出的“光年固态电池”实为半固态,液体组分约 10%,却被冠以“固态”之名,容易引发消费误解。
更名背后是行业规范化的迫切需求。固液电池作为过渡技术,虽可兼容现有液态电池的部分生产设备,改造成本显著低于全固态电池,但当前面临成本高企、快充性能缩水等量产难题。统一命名将为后续标准制定、行业交流奠定基础,助力消费者清晰辨识技术层级。
目前,多家车企已相继配套固液电池并启动示范运营,行业普遍将 2025-2026 年视为中试落地窗口,2027 年或迎来半固态商业化拐点。有业内人士认为,统一更名可减少“固态”概念炒作,使资本与研发资源更多流向全固态核心攻关。
高电压高容量材料体系突破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天花板:现有的高比能量密度液态锂离子电池一般采用高镍搭配石墨负极的方式,规模化量产产品的能量密度约为 240-260Wh/kg。受限于电解液分解电压,液态锂电池无法适配富锂锰基等高电压正极,且石墨负极容量已接近理论上限,液态电池整体能量密度突破进入瓶颈期。固态电池因固态电解质与电极材料界面反应时几乎不存在固态电解质分解的副反应,可匹配高压正极;固态电解质因具备较高的机械强度,对锂枝晶生长有物理阻碍作用、化学稳定性好,可考虑使用能量密度显著更高的锂金属替代传统石墨负极,提升电池能量密度。
据北极星网报道:欧阳明高院士预计 2025-2027 年第一代全固态以石墨/低硅负极硫化物为主,能量密度 200-300Wh/kg,三元正极和石墨/低硅负极基本不变,向长寿命大倍率方向发展;2027-2030 年第二代全固态过渡到高硅负极,能量密度 400Wh/kg,重点攻关高容量硅碳负极;2030-2035 年第三代全固态重点攻关锂负极,逐步向复合电解质和高电压高比容量正极发展,能量密度 500Wh/kg,能量密度显著高于液态电池。
固态电池有望改善电池本征安全问题:电解液的燃烧是引发电池热失控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开发出 不易燃或不燃电解质成为解决电池安全问题的手段之一。相比较液态锂离子电池,固态锂电池其使用不可燃、无腐蚀、不挥发、不漏液的电解质,克服了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中电解液泄漏、电极短路等现象,大大降低了热失控的发生概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同时,固态电解质的绝缘性可以较好的将电池正极与负极阻隔,避免正负极产生短路,也充当了传统电池中隔膜的功能。根据相关研究,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热失控初始温度均远高于液态锂离子电池隔膜融化温度,有望从本质上改善电池安全性能。
固态电池设备市场空间有望快速增长:根据《中国固态电池设备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 年)》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固态电池设备市场规模达到 40.0 亿元,其中半固态电池设备市场规模 38.4 亿元,全固态电池设备市场规模 1.6 亿元,全固态电池产线主要为实验室中试线。EVTank 预计随着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逐步推进,固态电池设备行业市场规模将显著提升,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固态电池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 1,079.4 亿元。
投资分析:
随着固态电池技术和产业进展加快,上车应用节点临近,对于固态电池的批量化生产提出更高求。固态电池产线中,固态电池专用设备是产业化过程中的确定性红利,具备高成长性、高护城河及新一轮价值链重构机会。建议优先关注干法电极、等静压等新增需求和叠片以及激光切割等渗透率有望较快提升的设备环节。
风险警示: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上海汇正财经顾问有限公司是证监会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 组织机构代码统一信用码为91310107MA1G0KQW5N,本公司是具有证券投资咨询资格证书,是合法的证券咨询平台。本文仅为投资者教育使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力求本文所涉信息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对投资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