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银十一到,车企都开始冲年度销量了,剩下这70天的压力全堆在销售身上。
你朋友圈是不是也被汽车销售的信息刷满了?有的晒新车型续航,有的推限时购车福利,还有的发车主好评截图,个个都透着对自家品牌的“力挺”。
但这些销售自己买的车,跟他们天天推的可不是一回事儿。
有个传统品牌的销售顾问李文,化名啊,每天朋友圈发三五条自家车型推广,手里还有九折员工内部价,结果最后买了辆蔚来ET5。
还有个消费者郭海,去新势力门店付定金时,发现接待他的销售居然也订了同款车。
郭海说看到销售自己也选,他对自己的决定更有信心了。
这事儿还挺有意思的,销售天天卖车,他们的选择其实最能说明问题。
高自购率:不是优惠给得多,是产品真“戳心”
本来想觉得销售买自家车,肯定是员工价划算,后来发现还真不是这么回事。
上海理想门店的销售主管王磊说,他们很多销售选理想,靠的不是优惠,是时间验证出来的认可。
刚入职的销售很少买,但工作两年以上的老员工,几乎都选了理想。
你想啊,销售天天跑客户,通勤超80公里是常事,还得接送孩子。
理想的座椅舒适性、空间布局,还有副驾娱乐屏,用得越久越觉得离不开。
而且增程技术也实在,市区用电成本低,高速用油没焦虑,这种踏实感,可不是短期优惠能换的。
有销售说开了一年多,周末带家人出游,父母坐第三排不挤,后备箱还能装下所有装备,这实用性才是真打动他的点。
蔚来的情况也类似,北京有个蔚来销售说,正式员工购车也就省6000到1万块,这点优惠真不算啥。
真正让他们掏钱的,是长期用下来对服务和社区文化的认可。
现在蔚来销售里,超九成开的都是蔚来或者旗下的乐道,预算够的选蔚来,预算差点的就选乐道。
特斯拉就更直接了,有个特斯拉店长刘先生说,他们从不用折扣证明产品价值。
销售人员选特斯拉,多是因为认同品牌理念和技术路线。
有个销售朱先生坦言,自动驾驶功能让每天通勤轻松不少,这种科技带来的便利,其他品牌还真比不了。
就说北京南四环中路、华贸、管庄这三家特斯拉店,15个销售里就1个开深蓝,其余全是特斯拉。
销售天天跟车打交道,哪款车好哪款车差,他们比谁都清楚。
要是产品不行,再大的优惠也打动不了他们。
而且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数据,8月特斯拉三年保值率挺稳,理想的也不差,这对销售来说也是个定心丸,毕竟买车也得考虑以后转手的事。
主流AI模型之前被问“哪家车企销售最爱买自家车”,答案也是理想、特斯拉、蔚来这些,跟实际调研结果差不多,这说明高自购率不是偶然。
聊到这儿不得不说,高自购率的品牌都有个共同点,就是特别懂用户需求。
理想创始人李想之前就说,纯电SUV市场里小米YU7和特斯拉ModelY表现好,他们很多同事也买了。
这也能看出来,销售自购其实也会往同级第一梯队靠拢,毕竟好产品大家都认。
低自购率:优惠再大也没用,问题藏不住
高自购率品牌的情况看着热闹,可另一边有些品牌的处境就有点尴尬了。
就说捷尼赛思,现在在中国市场都进入倒计时了,有渠道说他们纯电版GV60,官方指导价29万,员工价只要17万,结果还是没几个内部员工愿意买。
更让人意外的是,捷尼赛思高管还公开说“中国员工从来不买自家车辆”。
员工买不买自家车,根本不是员工的问题。
要是产品性能、性价比真行,不用催员工也会买;可要是产品本身有问题,责任该在高管和产品团队身上,让员工背锅实在说不过去。
深蓝汽车之前也搞过促销,给员工八五折优惠,董事长邓承浩还说买G318无忧穿越版的员工,能申请离职“野一下”,玩两三个月再返岗。
本来想搞个有温度的活动,结果不仅没点燃员工购车热情,还被市场质疑“是不是变相裁员”“纯粹是卖车噱头”。
这波操作真是得不偿失,还不如把心思花在改进产品上。
部分传统豪华品牌的情况更糟,有个德系豪华品牌的销售张女士说,公司虽然给员工购车补贴,但旗下新能源车型有明显续航虚标问题,实测续航跟宣传差近200公里。
燃油车也有毛病,油耗高、智能化配置落后。
张女士说得很实在:“向客户推荐时能拿提成,但自己买就是给自己找罪受。”
现在这类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型,销售自购率普遍特别低,不少员工宁愿选没补贴的竞品,也不愿“将就”自家产品。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销售人员就算用员工价买了车,也会赶紧想办法转手。
有个二手车商说,经常有销售来找他,想快速处置刚买不久的员工车,问原因多半是用着不顺手或者小毛病太多。
如此看来,低自购率背后藏着不少问题。
接触过几位一线销售,他们说不买自家品牌,主要是三个原因:产品信任危机、薪酬结构畸形、价值认同崩塌。
比如有款纯电车型宣称续航600公里,可在零下15度开空调,实测还不到300公里,销售说“都不敢推荐亲友买,怕过年返乡被扔高速上”。
还有品牌强制销售买自家车才能晋升,其实就是让员工消化库存当接盘侠。
更扎心的是,有销售天天背“颠覆传统”的话术,结果车间师傅说这车故障码比说明书还厚,这份忠诚直接被浇灭了。
业内人士有个说法,自购率低的品牌,往往意味着产品有没公开的严重缺陷,或者品牌在技术路线、用户价值上偏了方向。
自购率小于10%的车型,12个月内爆发大面积投诉的概率很高,二手车残值率也比行业均值低不少。
这不是空谈,之前有个德系品牌爆发大规模变速箱故障,九个月前它的销售自购率就跌到8.2%的历史冰点,销售的购车选择早早就发出了预警信号。
更让人担忧的是,有车企内部员工透露,技术部门被要求通过软件升级屏蔽部分故障码,先保证交付再说后续。
这种做法的后果很明显,一方面这些问题车流入二手市场,残值率会崩得很快;另一方面,受损的不只是销售的职业尊严,还有他们对品牌的信任。
有销售抱怨,提车第一个月就进了三次售后,充电故障、异响不断,每月拿的购车补贴,还不够往返售后的时间成本。
还有人说,自己不仅成了企业问题的第一批承受者,还得在客户面前维持品牌形象,职业尊严都快没了。
冬天续航直接打五折,客户来试驾问续航怎么样,只能硬着头皮编“续航看驾驶习惯”,每次说完都觉得掉价。
销售自购率就是车企产品力的“照妖镜”,它不是车企逼员工买车的KPI,而是反映产品好坏、品牌信任度的硬数据。
金九银十冲销量没问题,但车企别光在优惠和宣传上花心思,不如沉下心造“让销售自愿买单”的好产品。
毕竟销售在展厅里热情推介时,他们自己的购车选择,比任何华丽话术都有说服力真心认可的推荐,客户能感受到;硬撑演戏的推销,客户同样能看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