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这个以前在豪车圈里跟印钞机似的品牌,现在居然快把利润跌没了。
营收下滑6%还能理解,可营业利润直接暴跌99%,利润率就剩0.2%,这相当于近三个月忙前忙后,基本没赚着钱。
可能有人会问,不就是利润跌了吗?至于说这么严重?你看看两年前的数据就知道了:2023年保时捷利润率还能稳住18%,在豪车圈里算顶能赚的;
就算2020到2023年全球车市被疫情搅得不行,它照样逆势把营业利润从42亿欧元涨到73亿欧元,那时候业内都调侃它造车还不如说在印钱。才两年时间就从山顶滑到谷底,这哪是普通波动啊?
其实这里面最核心的,是现在大家买车的想法变了。
以前开保时捷出去,别人知道你有实力;现在年轻人看车,先问能不能连家里的智能家居,导航能不能实时更,娱乐功能能不能更,这些保时捷的燃油车没有,电动的又没做出啥新意。
这话真没说错,就看中国市场,作为保时捷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占了它三分之一的销量,可今年前三季度在华销量直接跌了26%。
不是没人买豪车了,是蔚来、智界这些新能源品牌,用智能座舱+能一直升级的OTA服务,把那些喜欢科技的用户抢走了。
所以你看,短期利润暴跌只是表象,真正的问题是豪华车的定义早变了,从以前比谁的钢铁硬、马力大,变成现在比谁的体验好、服务久,保时捷明显没跟上这节奏。
除了用户这边,产品本身的问题也挺头疼。以前靠Macan、卡宴这些燃油车撑销量,现在环保政策越来越严,油价又老波动,燃油车卖不动了,连Macan燃油版都要停产;
电动化这边呢,2019年就推出了Taycan,当时在欧洲电动豪车圈还挺火,可这么多年过去,成本没降下来,也没卖够量,对比特斯拉Model S能全球量产,Taycan不光销量没涨,还越卖越亏,反倒成了转型的绊脚石。
更麻烦的是内部管理的坑。保时捷的CEO奥博穆,还同时兼着大众集团的CEO,表面看是一人管全局,实际上是集团的利益扯了后腿。
比如保时捷想搞个专属的电动平台,结果因为要兼顾大众、奥迪的技术路线,只能改来改去,研发周期硬生生拉长了快18个月。
再加上公司要掏27亿欧元的重组费用,美国那边关税又涨了,多出来好几亿欧元的成本,本来就没多少的利润,几下就被吞光了。
这里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大众集团搞的平台共享,本来是想帮子品牌省钱,结果把保时捷架在中间了,改多了吧,没有规模优势,成本下不来;改少了吧,又没了豪华品牌的辨识度,真是左右为难。
所以我说,保时捷不是不想快点转型电动化,是被集团的条条框框绑住了,转型最怕的不是慢,是想快却快不起来。
现在保时捷说要放缓电动化,多卖燃油车和插混车,说是回归经典,其实明眼人都知道是没办法了。
你看它的股价,从上市时的82.5欧元跌到现在34.8欧元,快跌了六成;还计划到2029年前裁1900人,这都是在节流,可越这样,资本市场越没信心。
其实保时捷的难题,也是整个欧洲汽车工业的难题,以前靠机械制造、工艺好吃饭,现在汽车行业比的是软件+生态,老优势用不上,新本事又没学会。
但也不是没出路,比如奔驰的EQ系列,早期也卖得不好,后来把S级的豪华感和智能交互结合起来,让用户觉得电动化也没丢了奔驰的魂,销量慢慢就上来了。 很多人说保时捷该放弃机械信仰,我倒觉得反了。
它真正的优势不是发动机的排气声,是对驾驶质感的极致追求,要是能把911的操控调校经验放到电动车上,让电动保时捷既有智能电车的科技感,又有独一份的人车合一的感觉,这才是它的杀手锏。
智能汽车时代的豪华,从来不是要么选机械,要么选智能。如果保时捷一直搞不清楚电动化时代的自己该是什么样,在保燃油和做电动之间晃来晃去,那真有可能像诺基亚一样,不是被对手打败,是被自己跟不上时代的固执给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