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在四野进军中南的关键时刻,刘亚楼接到毛主席的指示,开始着手组建新中国的空军。随即,刘亚楼带领团队前往苏联争取援助,为新中国空军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空军成立后,刘亚楼成为了首任司令员,吴法宪则担任了第二任司令员。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了1971年,这一年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大事。9月13日凌晨,编号为256号的三叉戟飞机在蒙古温都尔汗附近坠毁。此事件引发了空军系统的深刻震动,许多干部纷纷受到审查,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吴法宪也于9月24日被隔离审查,成为了这场风波中的重要人物。
在吴法宪被审查后,空军工作一度陷入了无人主持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经总理指示,空军紧急成立了一个五人小组,负责空军的实际运作。而这个小组的组长,正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曹里怀。
曹里怀,1909年出生于湖南省资兴县,早年参加了红军,并在土地革命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空军急需一批优秀的干部,曹里怀便在这种背景下被调入空军工作。刚开始,曹里怀担任中南军区空军司令员,1955年中南军区改为广州军区后,他也继续担任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职务。1956年,曹里怀晋升为空军副司令员,此后,他长期在空军系统内任职,从1956年到1982年,一共担任了26年空军副司令的职务,这一时期使得他成为任期最长的空军副司令员。
1971年9月24日,吴法宪被隔离审查后,空军工作一度面临无人领导的局面。很快,中央决定通过设立一个五人小组来管理空军事务。这个小组由空军政委王辉球、分管三机部的副司令员曹里怀、分管民航的副司令员邝任农、分管军事训练的副司令员薛少卿以及空军参谋长梁璞组成。而曹里怀被任命为组长,负责空军日常工作的管理。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吴法宪被审查,中央一直没有迅速重新任命空军司令员,这是有其深刻原因的。当时,中央希望能够找到一位既不与四野有太多牵连,又精通飞行的干部。然而,空军的高级干部大多是从陆军调来的,缺乏飞行经验,这也使得空军的新司令员任命工作迟迟未见进展。因此,曹里怀继续承担着空军日常工作的重任。
1973年,“十大”之前,中央终于决定任命空军新司令员,这个人便是马宁。马宁不仅与四野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他本身懂飞行,曾作为飞行员翱翔蓝天。马宁上任后,五人小组的历史使命也宣告结束,曹里怀也不再负责空军的日常事务。
在马宁担任司令员后,曹里怀继续担任空军副司令员,直至1982年,他响应组织号召,主动退出空军领导班子,退居二线。尽管如此,曹里怀依旧没有放下对空军的关注和支持,他多次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提出改进空军建设的宝贵建议,为空军的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在晚年,曹里怀还担任了空军青年工作顾问等职务,他关注青年一代的思想状况,力所能及地指导他们的成长,将自己一生的经验传授给年轻的空军人。1998年,曹里怀因病去世,享年89岁,他的离世标志着一位伟大军人的人生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