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上午,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生态文明与低碳韧性发展实践”主题论坛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原副理事长卢迈以“儿童早期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为题作主旨演讲。他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农村儿童早期干预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构建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基础中的关键作用。
“毕节试验区作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典型,其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已实现规模化推广,形成‘入户养育指导+亲子小组活动’的本土化模式。截至2025年5月,项目覆盖8县区55个乡镇732个行政村,为2.57万名农村0至3岁儿童提供早期养育服务,累计家访儿童超4万名。”卢迈介绍。
2024年毕节市《儿心量表2016版》测评结果显示,干预组总发育商中等以上水平高于常模和非干预组,中下和偏低水平人群低于毕节市总体水平,发育迟缓占比低于常模。
卢迈作主旨演讲。
卢迈指出,毕节示范区儿童早期养育项目有6个创新之处:教材实行本土化改编、聘用村妇女为育婴辅导员、信息化管理监测家访效果、采取自主知识产权儿心量表、AI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案生成,以及短视频科普传播。这种模式使儿童、家庭、育婴辅导员、社区、社会多方获益,形成“投资于人”的可持续生态。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前提,人的发展从生命起点开始。”卢迈强调,毕节以“党委领导、政府主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方针思路,充实了“幼有所育”的政策内涵,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实践样本。
当前启动的“阳光起点行动计划”已吸引114位学者和专业人士发起人,11家企业共同发起人参与,通过募捐为农村婴幼儿提供入户养育指导服务,推动“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的协同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卢迈表示,将儿童早期发展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既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更是以人力资本升级推动绿色发展的长远之计,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本动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徐涛 图/刘杨
编辑 胥芬芳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
下一篇: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黄锦发被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