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EOS R系的旗舰机型R1可算是到手体验了,在友商的Z8/Z9、A93等热议,热卖的时候,佳能就缺了个新品旗舰PK一下子;从1971年的F1到89年的1系,再到01年的1D,第四代的R1算是出来了。
初次握持R1,最直观的感受是这才是真正的1系——机身延续了佳能顶级机型的扎实厚重感,与R3外观相似但细节更趋精致。R1相比R3机身尺寸有所增大。R3采用一体化竖拍手柄设计,握持感舒适,但手柄位置靠近镜头,相比1DX2略显局促,类似5系机身的紧凑感;而R1通过机身尺寸的加大,整体尺寸更接近1DX系列,在使用200-400mm等大型长焦镜头时,机身与镜头的平衡性显著提升,对于习惯手持长焦拍摄的摄影师而言,这种无负担的扎实感极大提升了追焦时的操控信心。
在按键布局方面,R1融合了R3和1D系列的经典设计元素。电源开关从R3的上下拨动改为左右滑动,机身左肩的对焦连拍模式、测光曝光补偿按键等,布局合理,在实际拍摄中,摄影师可以快速盲操作,无需分散注意力查看按键位置。
机身右肩独立的白平衡调整按钮,用户在不同光线环境下能够迅速调整白平衡,保证照片色彩准确。相机背部的光学检测感应触摸AF-ON按钮,识别手指滑动十分灵敏,在拍摄动态场景时,能够快速切换对焦点,实现高效拍摄。
R1采用双CFE-B型卡槽设计,在实际使用中我会在看演唱会时,将视频素材存储在一张卡,照片存储在另一张卡,避免了数据混淆,方便后期分类整理。
同时,在进行高速连拍时,CFE-B型存储卡的高速读写性能确保了数据能够快速存储,即使连续拍摄上百张照片,也没有出现卡顿或丢帧现象。尽管CFexpress卡单价较高,但大容量版本(如1TB)的性价比优于同容量V90SD卡,且避免了R3时代双卡槽因卡型不同导致的容量不匹配问题,从长期使用成本和稳定性来看更具优势。
屏幕下方新增的LAN指示灯、语音备忘录按键和竖拍INFO按键,在实际使用中也非常实用,例如语音备忘录按键方便摄影师在拍摄时记录拍摄思路和想法,为后期整理提供便利。
R1采用了关机状态下幕帘下放保护传感器的设计,有效避免了传感器进灰,而在开机时幕帘升起,方便用户直接观察传感器状态。机身正面还专门设置了视频拍摄功能提示灯,当开启视频录制时,指示灯亮起,让镜头前的被摄对象能够清晰知晓相机的工作状态,拍人物访谈的时候不要太舒服了。
R1的EVF规格从R3的约576万点/0.76倍放大倍率,提升至约944万点/0.90倍,实际观感大且明亮,尤其在户外强光或夜景拍摄时,画面细节清晰可辨,有效减少了因取景器亮度不足导致的对焦偏差,这次的亮度升级后也是R系列里最高的。
佳能首款在对焦系统中搭载眼控对焦功能的相机是在1992年推出的胶片单反相机EOS 5QD。 那时,能够检测拍摄者的视线,并由此确定对焦位置的自动对焦系统还非常少见。
R1相比R3,眼控感应器像素更高,并进行了更合理的配置,增加了LED光源数量。拍摄者眼睛检测的区域扩大,提升了眼睛位置偏离、配戴眼镜等时的视线检测稳定性。加之改善了检测算法,检测频率从原来的30fps提升到了约2倍的60fps。可实现稳定的视线检测及对视线变化的快速追踪。例如在拍摄人像时,摄影师只需将目光聚焦在人物眼睛上,相机就能快速完成对焦,无需手动调整,让拍摄更加流畅自然。
2400万像素CMOS尽管像素数与前代R3相近,采用了背照堆栈式CMOS图像感应器+DIGICX数字影像处理器+DIGICAccelerator加速处理器,共同构成了新AcceleratedCapture加速捕获系统,不过对比尼康Z9(4570W像素)和索尼A1(5010W像素),在大幅打印、商业广告等高分辨率需求场景下弱了点。
优化了AF算法与被摄体识别。比如你可以先提前录入特定人物面部,就能在场景中优先追踪该对象,这对体育赛事中锁定特定运动员、活动跟拍聚焦关键人物至关重要。
不过用大定焦时候在亮度不足的场景下,对焦偶有抽风的时候。
人物模式:支持瞳孔、面部、头部、上半身多层级检测,复杂遮挡下仍能优先锁定人物;动物模式:兼容犬、猫、鸟、马等,羽毛、毛发等细节对焦更锐利;载具模式:新增飞行机识别(支持民航机、战斗机),配合追踪AF,拍摄起降中的飞机时,无需手动切换对焦点,相机自动识别并持续追踪机体轮廓。即使透过玻璃幕墙或在强逆光中,R1的AF系统仍能排除反光干扰,精准锁定机身注册号;40fps连拍下,机翼气流导致的机身轻微晃动也被清晰捕捉,后期可选出最佳姿态的画面。
佳能R1的常用感光度为ISO100-102400,并且可以扩展至ISOL50以及ISOH204800。在实际拍摄测试中,有摄影师在拍摄夜晚城市夜景时,将感光度提升至ISO12800,R1拍摄的RAW格式照片依然保留了丰富的建筑细节和灯光色彩,通过后期处理,能够有效降低噪点,呈现出干净、细腻的画面。
在拍摄弱光生态照片时,即使在昏暗的森林环境中,使用高感光度拍摄,照片的细节表现依然出色,树叶的纹理、动物的毛发等都清晰可见,JPG照片的噪点也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动态范围测试,在高光区域的细节保留方面表现尤为出色。相机在欠曝3档拉回后有着相当不错的细节保留,而且暗部基本看不到噪点。
ISO6400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拍摄出清晰、噪点控制良好的照片,及时捕捉到关键瞬间并保证画面细节。
相机具备神经网络降噪功能,这一功能运用深度学习技术,在RAW显像时可生成噪点更少的图像。省去了后期使用云服务或电脑编辑的麻烦,拍摄后可直接在相机上操作,便捷地获得低噪点且保持高画质的图像。可以多提高感光度,以便获得更高快门速度,也方便之后将昏暗的照片调亮。
相机支持DCI及UHD,以及6K 60P RAW内录。支持2K DCI Fine、2K DCI、全高清Fine的记录。2K DCI是CINEMA EOS摄影机之外,在EOS相机上首次导入,不过呢内录4K视频采用 4:2:0 8bit,后期调色空间有限,外接记录设备才能4:2:2 10bit。
视频录制方面提一个点,如果不是在LongGop中录制,即使是1080P,30分钟内也会出现发热警告,但在4K30P录制时,大约一小时后才有发热的情况也没关机;
我后来确认,使用LongGop设置,可以用4K 30P 4:2:2 10bit录制满内存(刚好超过四个小时),不过抗热依然抵不过Z9···
最后相比R3,R1的电池消耗更快。实测4小时高强度拍摄消耗近140%电量,也符合微单旗舰的能耗水平。标配的ER-L1背带较细,摩擦力不足,与1DX系列的宽幅背带相比,承载2kg以上镜头时肩部压力更明显,作为旗舰机型配件略显磕碜人,现在好像第三方的蒲空英卖的不错,但是也不建议这种太细的。
佳能R1作为一款顶级专业级全画幅无反相机,并非完美无缺。和竞品比比如连拍速度不如他们、比如没有我预料中的全域快门···追求极致高像素的商业摄影领域,2420万像素可能略显不足(机内放大至9600W像素,能用但有两倍左右的裁切);相机的价格相对较高,可能会让一些预算有限的摄影爱好者望而却步。
那么R1、Z9、A1、Z8、A93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