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印度突如其来地向世贸组织递交了一份“投诉书”,直指美国的关税政策,简直让特朗普措手不及。这一行动标志着印度开始公开挑战美国,成为首个在这个问题上与特朗普硬碰硬的国家,特朗普恐怕没想到印度会如此直言不讳地翻脸。
那么,印度为何会如此胆大包天,敢在这场贸易战中与美国硬杠?这是否意味着印度准备走中国的路,玩一场“我也能做”的游戏?
这一次,印度的举动确实让特朗普有些意外。就在关税大限即将到来的7月9日,印度这个美国一直视为“轻松搞定”的国家,却在最后时刻翻盘,突然做出让特朗普大跌眼镜的决定。几个月前,印度的态度还显得温顺无比。在那时,美国副总统万斯亲自前往新德里,宣告双方达成了一个所谓的“贸易框架协议”。当时看起来,美国似乎已经完全掌控了局面,印度不过是顺从地履行承诺。然而,事实狠狠打了特朗普的脸——7月4日,印度贸易部长皮尤什·戈亚尔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毫不客气地表示:“印度绝不会接受任何设定最后期限的交易,我们将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做出决定,是否让步。”
接下来,印度更是给特朗普当头一棒——就在同一天,印度政府正式向世界贸易组织递交了一份文件,指控美国对印度的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加征25%关税,违反了多边贸易规则。这不仅仅是口头上抗议,而是实实在在地动起了真格。文件中明确指出,美国的关税政策已导致印度每年多支出7.25亿美元,而其出口美国的汽车零部件受到了29亿美元的损失。这一反击方式,显然是借鉴了中国的经验,直接在WTO上发声,既占了道德制高点,又能对美国施加实际的压力。
那么,印度为何敢如此反击呢?归根结底,这与特朗普提出的苛刻条件息息相关。美国这次提出的要求,实际上触及了印度的核心利益,尤其是农业和乳制品市场的开放问题。虽然农业只占印度GDP的15%,但它关乎着超过一半人口的生计。这些农民不仅掌握着选票,还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2024年,印度农民因不满政府政策而发起了大规模抗议,差点引发社会动荡。印度财长直言不讳地表示:“农业和乳制品是印度的红线,绝对不能谈判。”
更令印度不满的是,美国还试图干预其产业政策,要求放开跨国电商平台的市场准入限制,以及反对印度延长仿制药专利的保护期。这些要求看似普通的经济议题,实则已经触及到印度自主产业发展的根基。如果印度同意这些条件,相当于在自己国家的经济根基上埋下了隐患,放弃了对本土产业的保护。
但印度的这番强硬姿态,似乎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印度的底气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中国的成功经验。中国在面对美国关税威胁时,通过强硬反制与WTO抗议,成功迫使美国在某些领域做出了让步。中国的这一操作,给印度带来了启示:“既然中国能成功反击,我们也可以试一试。”
然而,印度能否复制中国的成功,却值得深思。中国拥有稀土这一致命的战略资源,全球85%的稀土精炼都在中国手中,而特朗普即便再怎么强硬,也得小心没有了稀土,美国的高科技产业该如何运转。而印度主要出口的则是纺织品、农产品和矿产品,这些在全球市场上都有众多替代供应来源。如果印度对美国实施关税反制,美国可以轻松从其他国家找到替代品,甚至可能让印度的出口企业面临订单流失的困境。
更重要的是,印度的经济体量和国际影响力,显然与中国有着天壤之别。中国不仅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还拥有“一带一路”等全球战略,广泛的国际盟友使得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拥有了极强的谈判筹码。而印度虽然人口众多,但其经济规模和影响力远不及中国,尤其是在国际政治和地缘战略方面,印度的处境要复杂得多。
尽管如此,印度此番“反击”的策略依然值得称赞。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印度避免了直接的贸易战,同时也向美国施加了相当大的压力。一旦磋商失败,印度可以在WTO的授权下对美国商品加征关税,这种做法显然比直接开战要稳妥得多。
至于印度能否最终成功,暂时还无法下结论。印度的谈判筹码远不如中国,但他们通过此次操作,显然传达了一个信号——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与其一味妥协,倒不如敢于硬刚一把。事实上,欧盟、日本、韩国等美国的传统盟友,也在关税问题上开始与美国讨价还价,而非一味低头。这一切都显示出,全球贸易规则正悄然发生变化,美国过去凭借关税霸权让世界俯首称臣的日子,可能正在成为历史。
至于印度是否能够成功挑战美国的贸易政策,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然而,毫无疑问,印度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被动应对的“好好先生”。全球贸易格局的重塑,正在悄然进行,而印度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重要得多。
你认为印度这次的“反击”会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