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军方最新发布的财务预算报告传达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信号:美国空军似乎准备采取重大行动。根据美国防务网站“战区”的消息,军方计划投入9034万美元来改进已经停产的F-22战斗机,以显著增强其“生存能力”,以适应当今复杂的战争环境。然而,在美国迈出这一关键一步后,却发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显然,他们的思路受限,这也进一步验证了中国在发展歼-20时所做的选择的合理性。
据媒体报道,此次“生存能力”升级计划中,计划投入1500万美元为现役的143架F-22战机配备平板电脑操控系统,以便进行“忠诚僚机”无人机的协同作战。每台平板成本高达8.6万美元,安装时采用腿板固定的方式放置于驾驶舱中,飞行员可以通过触控来指挥无人机执行侦察、干扰或者攻击任务。美方声称这一措施旨在应对中俄新型导弹威胁,这种导弹的射程可达1000英里,试图以最低的改装成本将这款自2005年服役以来的老旧隐身战机引入“有人-无人协同”的新时代。
初看此计划似乎没有太大问题,利用第五代战机的隐身能力来指挥无人机进行打击确实是一个创新思路。然而,这一技术上的“魔改”实际上揭示了F-22设计时的一些缺陷,反而成了如今的致命隐患。由于F-22是单座战机,其驾驶舱空间本就有限,飞行员对此颇有微词,而如今在弹射座椅与生命支持系统之间被迫加入平板控制终端,使得飞行员在超音速机动和电子对抗的紧急时刻,必须在腿部位置的触摸屏上低头操作。这使得战机完全脱离了视觉态势的感知,形同于驾驶员在复杂路况下不得不低头看手机行驶,想象一下这种情景,实在让人不寒而栗。正如美国人所说,操控无人机时需要进行大量的训练,才能尽量避免飞机相撞的风险。
这再次强调了我们最初提到的情形:美国空军当前面临的技术困局正好印证了中国航空战略的前瞻性。当美国因F-22的生产线关闭而无法发展双座型时,中国的歼-20S双座版已在实战化部署中显示出明显的代际优势。这种独特的“前座驾驶、后座指挥”模式,使得专门负责武器操作的人员能够通过智能座舱的大屏幕同时调度多架隐身无人机,构建出分布式的打击链。这种设计不仅避免了单座飞行员在操作过程中的分心和潜在风险,同时通过后座的综合射频系统,提升了电子干扰和网络作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