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关税信函,无疑是充满威胁意味的“关税通牒”。雪片似的威胁信,不但凸显了美国政府的霸道,更暴露出美国政府的无奈
□作者 孔庆江(中国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院长)
7月1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网上发布了致墨西哥总统和欧盟委员会主席的信件,宣布自2025年8月1日起,美国将对来自墨西哥和欧盟的输美产品分别征收30%的关税。
美国这次的“关税大棒”挥向了自己传统的盟友,其中,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当即表示,必要时会予以反制。而在几天前,当地时间7月7日,特朗普表示将从8月1日起分别对来自日本、韩国等14个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25%至40%不等的关税。方式同样是发送信函,措辞基本一致,包括警告对方不要对此次加税进行报复、鼓励对方企业迁入美国、如对方积极配合可能对税率进行调整等。
这样的关税信函,无疑是充满威胁意味的“关税通牒”。雪片似的威胁信,不但凸显了美国政府的霸道,更暴露出美国政府的无奈。自从今年4月宣布所谓的“全球对等关税”以来,特朗普政府已多次延迟实施所谓关税措施,疲态显露无遗。特朗普政府强加的关税措施,不仅可能遭受其贸易伙伴的抗拒乃至报复,在美国国内也不受消费者欢迎。
据央视新闻报道,有分析预测称,美国电商平台亚马逊今年会员日活动的销售额,将比去年同期增长近三成,但这并不能代表美国消费旺盛,而是因为美国消费者迫于政府关税政策的压力,以折扣价提前购买生活必需品,并提前囤积可能涨价的商品。美国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正随着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而发生改变。
经济学家一再解释,如A国对B国产品施加关税措施,正常情形下,关税是由A国的进口商承担的。那么,A国的特定产品进口商,不得不将关税成本转移到本国消费者身上。如果A国进口商试图将关税成本转移到B国的生产者和出口商身上,后者要么提高产品的出口价格,要么减少向A国的出口。
很明显,在美国的“关税大棒”下,美国消费者要么承担关税税负,购买从他国进口的特定产品,要么被迫接受可供自己选择的进口产品选项减少,从而减少自己的消费者福利。
当然,如果美国能寻求到价格相似的替代供应,其本国消费者福利不会受到太大影响。问题是,当美国同时对几乎所有贸易伙伴加征关税时,并没有给自己人留下可替代的选项。
需要说明的是,美国如此做法会使得相应的市场供应减少,从而可能导致美国的物价上升,乃至通货膨胀,这一切也将由本国消费者承受。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美国消费者产生担忧,购物时更加精打细算,也在情理之中。
美国大量生活必需品依赖进口。比如,据报道,美国98%的服装类商品依赖进口,以往几美元一件的T恤等廉价基础款服装,可能受关税冲击最为严重。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显示,美国绝大部分海鲜也依赖进口,进口量高达85%。还有蔬菜、咖啡、橄榄油等等,普通消费者对这些必需品的价格变动十分敏感,可以设想,任何关税政策的变动,都会影响美国消费者愿意为这些产品支付的价格。
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是史无前例的,其覆盖面甚广,影响也是前所未有。在一茬接着一茬的“关税通牒”下,包括美国长期盟友在内的贸易伙伴,出于各种考虑或拼命抗拒或被迫妥协,而美国自己的消费者却不得不考虑承受“关税战”的真正后果,捂紧自己的钱包。
事实上,早在今年4月,就有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超半数美国人对加征关税表示不满,认为将伤害美国经济,并给日常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关税政策也让“美国反对美国”的戏码不断上演,成为引发美国多方矛盾的导火索。毕竟,胡乱飞舞的“关税大棒”之下,没有赢家。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媒体立场)
编辑 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