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詹钰叶
今年以来新成立的ETF数量超180只、规模近1400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全市场ETF整体规模已达4.41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业内表示,监管层进一步指明了ETF等被动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下半年可关注黄金ETF避险配置价值,以及汽车、银行等行业ETF。
同花顺数据显示,至7月14日记者发稿,今年以来共有184只ETF成立,合计发行规模为1375.09亿元;而去年全年169只ETF合计募集1217.31亿元。其中,164只股票型ETF合计募集945.33亿元;债券型ETF有18只,发行规模达到417.38亿元,而去年全年2只新成立的ETF仅募资108.12亿元。
日前首批10只科创债ETF宣布结募,合计募集近300亿元,至此债券型ETF扩容至39只,规模也首次突破4000亿元。据同花顺数据,至7月11日,全市场ETF共有1224只,合计规模为44106.09亿元。历史数据显示,全市场ETF规模在2020年10月首度迈进万亿元大关,在2023年8月突破2万亿元,于2024年9月首次突破3万亿元关口。
具体来看,1060只股票型ETF规模为32832.15亿元,占比超74%;39只债券型ETF规模为4274.17亿元,占比近10%;81只QDII-ETF规模为3735.35亿元,占比超8%;17只商品型ETF、27只货币型ETF规模在1600亿元上下,占比超3%。单只产品规模方面,共有15只ETF的规模超过了百亿。其中,富国中债7-10年政策性金融债ETF与海富通中证短融ETF规模均超过500亿元,分别为527.68亿元与524.44亿元;博时可转债ETF规模为383.65亿元,南方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ETF等5只ETF规模超200亿元。
同花顺数据显示,目前博时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ETF、汇添富中证沪港深云计算产业ETF、嘉实中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南方中证机器人ETF等15只ETF正在发行中;富国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投资ETF等6只ETF确定于本月启动发行。公募基金上报的71只ETF中,4只已受理,26只已报会,41只已获批但未敲定发行日期。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金融工程分析师马普凡指出,证监会印发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延续过去发展债券ETF、策略股票ETF等鼓励政策,进一步指明了ETF等被动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
对于主题投资机会,马普凡认为分域选股与基本面因子可有效反映个股的投资逻辑与潜在价值,可采用这一方法,即通过三级行业、企业生命周期等分域方法,在国企、科技、消费三大主题中优选最能体现个股基本面特征的通用因子与特色因子,并构建量化选股策略。债市方面,今年以来大类资产表现分化,股市震荡、债市向好。展望下半年,投资者可关注黄金ETF避险配置价值,以及汽车、银行等行业ETF,同时留意政策及经济数据影响。ETF市场“稳中有升”,行业主题ETF重要性凸显,从资金流向角度看,资金青睐科技类行业主题ETF。
景顺投资认为,过去数年,伴随着信息传播、监管加强、指数量化崛起,市场有效性加速提升,获取市场超额收益的难度加大,推动了指数化投资的普及。这样的市场环境下,ETF正成为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构建稳定组合、提高投资确定性的有效配置工具。“长周期来看,指数化投资让我们有机会能够拿到市场平均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