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与北约秘书长吕特会谈时,突然抛出一枚“经济核弹”:“如果50天内俄乌达不成和平协议,美国将对俄罗斯征收100%关税。”并表示将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实施次级关税。白宫官员随后解释:矛头并非仅指向俄罗斯,而是主要对准中国、印度等仍在进口俄油的国家。
美国驻北约大使惠特克直言:“对中印征收500%二级关税制裁,才能真正打击俄罗斯经济。”这一刻,特朗普的“对俄强硬”露出了真实底色,同时用关税绞索套住第三国,逼中国在美俄间二选一。特朗普的关税威胁暗藏双重杀机。对俄直接关税,象征意义大于实质,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美俄贸易已几近归零。而对第三国“次级关税”却是致命一击。任何国家若继续购买俄油,其出口美国的商品将面临500%关税惩罚,等同于被逐出美国市场。中国首当其冲,数据显示,俄罗斯是中国最大能源供应国,2025年1-4月,能源贸易占中俄双边总额60%以上,原油进口量达1250万吨。
中俄贸易95%采用本币结算,人民币在俄外汇储备占比35%,彻底绕开美元。若中国屈从美国压力放弃俄油,不仅能源安全受威胁,更将丧失战略自主权;若坚持合作,则对美出口的机电、电子设备等千亿美元商品可能瞬间失去竞争力。特朗普的算计,企图让中国付出经济流血的代价,为美国的地缘博弈买单。“我对普京非常生气!他白天说话客气,晚上却轰炸所有人。”7月13日,特朗普的怒斥已预示风暴将至。回溯其态度剧变,1月就职时承诺“快速解决俄乌冲突”,视普京为可交易伙伴;7月3日通话后:抱怨“通话漫长却毫无进展”,首次公开称对普京“很不满意”;
14日则发出终极通牒,50天倒计时启动,将普京推向墙角。俄罗斯的回应却异常冷静,“特朗普言辞一贯强硬,俄方非常平静。”特朗普的“失望”本质是挫败感——他发现自己既无法威逼普京妥协,又难以切断俄罗斯的经济命脉。
面对美国“次级关税”威胁,中国并非无牌可打。能源上,可以加速开辟中亚(卡塔尔LNG进口占比升至18%)、中东多元渠道;金融领域则扩大CIPS跨境支付系统,与俄SPFS系统对接,隔离美元制裁风险;法律上,依据《反外国制裁法》,对美企实施资产冻结、稀土断供(中国掌控全球90%稀土精炼产能)。更深层的博弈在于时间差,50天内,若俄乌战场出现转折,或欧洲因特朗普对欧30%关税压力倒戈(欧盟已威胁反制840亿美元美国商品),中国也可赢得迂回空间。
特朗普的关税通牒撕开了全球化的最后遮羞布。美国以市场准入为武器,强迫各国“选边站”。预计中俄本币结算、金砖国家跨境支付联盟将加速去美元化。若中印屈从,全球能源价格将暴涨。若对抗升级,供应链断裂则会触发大通胀。
这场博弈的终局,不取决于特朗普的威胁或普京的担忧,而在于新兴国家能否扛住霸权勒索,守住多极世界的闸门。50天倒计时已开始滴答作响。中俄油轮在印度洋破浪前行,身后是特朗普高举的关税大棒。当贸易沦为战争的替代品,每个国家都在砧板与铁锤间寻找缝隙。而历史终将证明:挥舞铁锤的人,往往最先被震裂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