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欧盟两位重量级人物——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抵达北京,开启中欧高层会晤。然而,就在他们落地的同一时刻,大洋彼岸的华盛顿传出消息: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对欧盟商品加征的关税从威胁的30%降至15%。
这一时间上的“巧合”,像极了国际政治舞台上一场精心编排的戏码——欧盟的“求援之旅”刚启程,美国便递上了一根看似诱人的橄榄枝,而中国则依旧保持着冷静的克制。这场三方博弈的棋局,正在被一只无形的手推向更复杂的局面。
1.冯德莱恩的“迟到”:欧盟的被动与挣扎
欧盟此次访华的时机颇为微妙。就在冯德莱恩启程前两天,美国突然松口,将关税威胁从30%降至15%,与日本享受同等待遇。这一举动看似让步,实则暗藏玄机——美国并未真正放弃施压,而是以“降税”为筹码,换取欧盟在贸易谈判中的让步。
冯德莱恩(资料图)
欧盟的困境在于,它既无法承受美国的关税大棒,又不敢完全倒向中国。美国钢铝关税威胁直接冲击欧盟年产值超2000亿欧元的钢铁产业,而中国则是欧盟新能源转型的关键伙伴——稀土、电动汽车、光伏产品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冯德莱恩此行表面上是参加中欧建交50周年活动,实则是带着“求救”心态而来,试图在中美之间寻找平衡点。
然而,欧盟内部的分裂让她的谈判筹码大打折扣。原本计划的单独访华被否决,最终只能以“双头出访”形式成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的同行,某种程度上稀释了冯德莱恩的决策权威。这种内部不统一,直接削弱了欧盟在谈判桌上的底气。
2.特朗普的“15%关税”:虚张声势还是精准打击?
特朗普宣布将关税从30%降至15%,看似妥协,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战。
首先,15%的关税仍远高于当前水平,欧盟钢铝产业仍将承受巨大压力。其次,美国此举并非单纯让步,而是附带了苛刻条件——要求欧盟全面开放市场,包括高科技、农产品等领域。欧盟对美贸易顺差超2000亿欧元,美国显然不会轻易放过这个“肥肉”。
欧盟(资料图)
更关键的是,特朗普选择在冯德莱恩访华当天宣布这一决定,显然是为了分化中欧合作。如果欧盟因关税降低而放缓对华合作步伐,美国便能进一步削弱中欧之间的战略纽带。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早已是美国惯用的政治手段。
3.中欧谈判: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
冯德莱恩此行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争取中国在稀土、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空间。然而,中方的态度异常坚决。
•稀土管控:中国限制部分稀土产品出口,欧盟担忧影响电动车电池生产,但中方强调这是主权范围内的政策,不容干涉。
•对俄合作:欧盟将对俄制裁扩大至中国实体,中方明确反对“泛安全化”,要求欧盟停止将经贸问题政治化。
•市场准入:欧盟指责中国“不公平竞争”,中方则要求欧盟取消对中国企业的歧视性审查。
这些分歧并非一日之寒,短期内难有突破。更关键的是,中方已从最初的“应邀来访”调整为“经双方商定”,措辞变化背后,是对欧盟摇摆态度的不满。
4.欧盟的两难:夹在中美之间的“夹心饼干”
欧盟的困境在于,无论倒向哪一方,都要付出代价。
•亲美代价:若完全妥协,欧盟将失去中国市场红利,新能源转型可能受阻,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美国的经济依赖。
•亲中风险:若深化与华合作,可能触怒美国,面临关税报复,甚至被贴上“战略模糊”的标签,影响欧盟内部的团结。
这种“左右逢源”的策略看似灵活,实则让欧盟陷入被动。美国以关税为筹码,中国以市场为杠杆,欧盟只能在两者之间艰难平衡,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
特朗普(资料图)
5.未来展望:欧盟的出路在何方?
短期内,中欧谈判可能难有突破性进展,而美国则会继续利用关税施压,迫使欧盟让步。欧盟若想摆脱困境,必须找到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
1.强化“战略自主”: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推动内部产业升级,例如发展本土稀土精炼技术,降低对华依赖。
2.平衡外交策略:在中美之间保持模糊立场,避免公开选边站队,同时加强与其他新兴市场的合作。
3.修复内部团结:协调27国的立场,避免因内部分歧削弱谈判能力,否则欧盟在国际博弈中只会更加被动。
这场三方博弈远未结束,欧盟能否找到出路,取决于它能否在大国夹缝中真正实现“战略自主”。否则,它只会继续成为中美博弈中的“夹心饼干”,甚至沦为牺牲品。
冯德莱恩的北京之行,本应是欧盟争取主动的关键一步,却因美国的突然让步而蒙上阴影。国际政治的棋局从不简单,而欧盟的困境,恰恰反映了小国集团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奈。未来如何破局?答案或许不在华盛顿或北京,而在于布鲁塞尔能否真正下定决心,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