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7月2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苏格兰的特恩伯里高尔夫球场举行会谈,并共同宣布达成一项新的贸易协议。根据协议,美国将对欧盟输美产品征收15%的统一关税,这一税率适用于包括汽车、半导体和药品在内的大多数商品。此外,欧盟同意未来几年从美国采购价值7500亿美元的能源产品,并增加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特朗普还表示,欧盟将购买大量美国军备设备,但具体金额尚未公布。
这一协议是在美国威胁于8月1日对欧盟商品征收30%关税的背景下达成的。此前,美欧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双方在多个领域存在分歧。包括关税、能源政策和市场准入等。此次协议的达成,被视为双方在最后期限前避免全面贸易战的重要举措。
在美欧达成贸易协议之前,美国已经与多个国家和地区达成了初步贸易协议。例如,美国对日本输美产品征收15%的关税;美国对菲律宾进口商品征收19%的关税。美国对印尼进口商品征收19%的关税;美国对越南进口商品征收20%的关税;美国对英国进口商品征收10%的关税。由此看来,美国将对欧盟输美产品征收15%关税也在预料之内。
欧盟在贸易问题上一直面临着复杂的局面。一方面,内部产业结构多样,不同成员国在不同产业上各有诉求。例如,德国的汽车工业、法国的奢侈品产业等,都期望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有利地位。
另一方面,欧盟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新兴经济体的竞争,同时又要应对与传统盟友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美国此前的贸易政策常常带有强烈的保护主义色彩,频繁挥舞关税大棒,欧盟的诸多优势产业,像汽车、钢铁等,都深受其扰。在这种长期的压力之下,欧盟为了缓解贸易紧张局势,寻求相对稳定的贸易环境,不得不做出一定妥协,这成为了双方达成15%关税协议的重要推动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欧谈判的关键时刻,冯德莱恩于7月24日访问了中国。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庞大的市场和强大的制造业对欧盟有着巨大吸引力。欧盟与中国在经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欧盟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话语权。这让欧盟在与美国谈判时,有了更多底气与筹码。倘若欧盟与美国谈判破裂,其还可以借助与中国等其他国家和地区不断深化的经贸关系,来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进而使欧盟在与美国就15%关税等问题的博弈中,能够相对从容地权衡利弊,做出决策。
不过,该协议并非得到了欧盟内部的一致认可。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就直言,美欧新贸易协议严重失衡并损害欧洲利益。从协议内容来看,欧盟虽接受了15%的关税,但承诺增加对美国投资6000亿美元、购买美国军事装备以及7500亿美元能源产品等条款,对欧盟自身产业和经济发展可能带来一定冲击。
美欧15%关税协议的达成,既是双方妥协的结果,也反映了全球经济博弈的新现实。欧盟在压力下选择“止损”,而美国则通过“极限施压”再次巩固其贸易主导权。未来,这一协议的执行效果将决定美欧关系走向,同时也将影响全球贸易秩序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