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7月25日央广网报道,广东基孔肯雅热病例已超4000例,目前尚无重症病例。2025年7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公共卫生风险提示,警告当前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已呈现出与2004~2005年全球大流行前相似的早期预警信号。
科普小贴士
二十年前:
该病毒从印度洋沿岸小岛爆发,迅速蔓延全球,累计感染人数近50万。
---------------------------------
本轮疫情:同样起始于印度洋地区,目前已扩散至欧洲和其他大洲。世卫组织紧急呼吁各国立即采取应对措施,防止类似的大规模传播再次发生。
那么什么是基孔肯雅热?会有哪些临床表现?如何诊断治疗?我们该做点什么?今天就让小编带您了解一下:
1
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引起,经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严重情况可导致死亡。本病的潜伏期为 2~12 天,通常为 3~7 天。
2
流行季节、地区
本病主要流行季节为夏、秋季,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流行。季节分布主要与媒介的活动有关。主要分布于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在非洲主要流行的国家为坦桑尼亚、南非、津巴布韦、扎伊尔、塞内加尔、安哥拉、尼日利亚、乌干达、罗得西亚、科摩罗、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马约特岛、塞舌尔及法属留尼旺岛等国家和地区。在亚洲有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
3
潜伏期与临床症状
潜伏期通常为被携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3-7天就会突然发病(最快只要1天,最长可达12天)。
临床症状:高热,体温升高至39℃以上,持续1-7天,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双峰热";退烧后再次发热、皮疹:80%的患者在发病2-5天后,面部、四肢甚至手掌脚底会出现红色斑疹或丘疹,伴随瘙痒;关节疼痛:多个关节剧烈疼痛、肿胀,尤其是手腕、手指等小关节,另外还会伴随头痛、恶心、呕吐、肌肉痛、结膜炎等,虽然急性症状5-7天就会消退,但63%的患者关节痛会持续1年,12%的人甚至要忍受3-5年!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肝功能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4
治疗与预防
发热期应卧床休息,不宜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目前治疗暂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采取降温、止痛等对症处理;中医药在治疗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根据广东顺德区的统计数据显示,系统应用中医药的患者关节痛、皮疹和发热病程分别缩短了1.1-2.1天、0.7-1.5天和0.5天,有效加速康复。
针对患者应采取防蚊隔离措施,2025年2月,首款基孔肯雅热疫苗VIMKUNYA™获得美国FDA批准,但目前国内尚无可供使用的疫苗,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表现为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
防控措施是采取个人防蚊措施、清理环境、防范蚊虫滋生。家庭可安装纱门、纱窗,使用电蚊拍、蚊香等驱蚊产品。定期清理家中积水,像花瓶、水桶、花盆托盘等容易积水的容器,因为伊蚊喜欢在这些地方产卵。在户外,尽量穿浅色长袖衣物,涂抹含避蚊胺等成分的驱蚊剂。
5
注意事项
基孔肯雅热潜伏期最长可达12天。所以回国后:密切观察自身健康状况,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入境时已有症状要主动申报。如果您从广东,印度及东南亚地区回国,出现发热等症状请第一时间前往当地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
如果确诊为基孔肯雅热,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目前虽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但通过对症治疗可缓解症状。同时,要按照医生建议进行隔离,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
基孔肯雅热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我们了解相关知识,做好防蚊措施,及时就医,就能有效应对。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自己和身边人的健康。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用,别忘了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哦!
就诊提醒
如果您出现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等症状,14天内有疫情地区旅居史,请主动前往发热门诊就诊,并告知医生。南京市中医院发热门诊(中西医结合发热疾病一站式快诊中心) 诊治病种:发热、急性呼吸道感染等; 30分钟快检:新冠、流感、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等; 预警监测: 16项呼吸道病原体; 与疾控联合开展虫媒类传染病检测。 门诊时间:周一~周日 8:00-17:00,中午开诊,节假日无休; 门诊位置:秦淮区大明路157号住院B楼一楼(花园内)。
您的健康守门人:
(1)诊前快检
通过“南京市中医院互联网医院”小程序在家预约检测,到院后直接采样,30分钟左右即可获取结果,减少您排队等候过程。
(2)中药茶饮
结合地区气候和不同季节发热患者特点,我们开发四季中药茶饮,供患者免费饮用,当您发热来到中心,第一时间可通过中药茶饮补充水分,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