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与特朗普达成的所谓“握手协议”仅几天后便宣告破裂,法国总统马克龙直言不讳地揭示其中的真相:“欧洲还不够令人畏惧!”他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美欧之间的分歧早已不仅仅是表面现象,而是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美欧互撕暴露出四大核心问题,成为当下国际局势的关注焦点。
特朗普在谈判桌上显得意气风发,原以为自己引以为傲的美欧贸易协定可以成为他对欧洲的胜利宣言。但不到24小时,这份协定便被欧盟委员会紧急否定,昔日的“战利品清单”迅速转化为美欧之间的矛盾清单。双方在农产品标准、数字监管、能源采购、钢铝关税等问题上,始终难以达成一致,分歧明显。就以农产品标准为例,美国单方面宣称欧盟同意放宽猪肉和乳制品的准入,但欧盟坚决否认,从未与美国就此话题展开任何正式讨论。而在数字监管领域,欧盟坚持认为数字主权不可谈判,反对美国一再施压删除所谓“不合理壁垒”。能源领域的承诺也早已失去原有的分量,曾经的7500亿美元能源订单,如今仅是“有兴趣”而未达成实际协议。更严重的是,美国对钢铝依然维持50%的高关税,而欧盟则要求降税并实施配额制度,但这些要求至今未得到任何回应。显然,这份协议本身几乎没有法律效力,充其量不过是政治上的一纸空文。
尽管冯德莱恩改变了最初的立场,欧洲内部的结构性困境却早已决定了欧盟将难以摆脱被美国“掌控”的局面。欧盟在多个方面的挑战,使其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束缚。在贸易领域,欧盟与美国之间的1982亿欧元顺差原本应是其经济强势的象征,却成了美国制裁的根由。在数字产业上,尽管欧盟通过GDPR加强对本土企业的保护,但面对美国的数字巨头,如谷歌、脸书、亚马逊等,欧盟的产业发展依旧捉襟见肘,始终难以撼动美国在全球数字市场的主导地位。能源领域,欧盟对美国的高价液化天然气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使得欧洲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完全失去了自主性,沦为美国的“附庸”。此外,欧盟的制度设计,尤其是单一市场与财政分权,导致其在面对美国贸易威胁时,始终难以形成有效的统一反应,内部分歧严重,缺乏反击的力量。
马克龙对美欧贸易协议的愤怒表态反映了法国在此问题上的强烈不满。7月30日,他公开批评称:“欧洲还没有充分将自己视为一个真正的大国。我们需要被畏惧,我们还不够令人畏惧。”这一言论直指欧盟长期以来在安全领域对美国的过度依赖,使其逐渐丧失了独立行走的能力。马克龙的强硬立场,除了代表法国捍卫自身经济利益外,更是在挑战德国的亲美派,争夺欧盟的贸易话语权。法国在这一过程中显得尤为激进,尤其是在美国对法国化妆品和白兰地等产品实施关税后,法国产业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马克龙借反美姿态对抗德国的亲美立场,试图为欧盟争取更多战略自主权。
欧盟内部对此协议的态度呈现出严重的分裂,亲美的务实派、战略自主派和沉默观望派各自为政,形成鲜明对比。德国的汽车产业深度依赖美国市场,因此倾向于支持美国的关税政策,成为亲美派的代表。而法国与匈牙利则代表了战略自主派的声音,坚决反对欧盟对美国的过度依赖。匈牙利的总理欧尔班甚至直言:“特朗普把冯德莱恩当早餐吃了”,言辞激烈,表达了对不平等协议的强烈不满。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家,则在经济利益面前显得犹豫不决,东欧一些国家则对未来的美欧博弈持观望态度,担心自己会在美俄博弈中沦为牺牲品。
冯德莱恩在签署协议时或许本意是希望通过妥协为欧盟争取一些喘息的空间,但她未曾料到,这一仓促的决定竟引发了欧盟内部的信任危机,进一步加剧了分裂,严重影响了欧盟的团结与凝聚力。
然而,如果欧盟真想摆脱当前困境,仍有一线希望。首先,欧盟可以通过启动反胁迫工具,对美国的云计算和金融科技企业征收数字税,正如法国曾提出的那样。这一举措可以有效反击美国在数字领域的霸权,保护本土企业的同时增加财政收入,缓解美国贸易压力。与此同时,加快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利用中欧班列替代俄罗斯的能源供应渠道,也是一个务实的选择。中欧班列的潜力巨大,随着俄乌冲突的加剧,欧盟急需寻找新的能源供应渠道。通过推动欧盟防务一体化,逐步实现核威慑替代北约的保护,欧洲有可能真正实现战略独立。
冯德莱恩在特朗普的高尔夫球场签下1.3万亿美元账单时,或许未曾想到,这一协议不仅没有为欧盟带来实质性利益,反而将欧洲进一步推向了美国的控制之下。马克龙的愤怒不过是揭示了问题的开端,若欧盟不打破这种依赖,美国的经济和军事主导地位将继续制约其自主性,而今天的协议废纸,终将在明日变成欧盟主权丧失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