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中美双方首次进行关税谈判,最终达成了一项协议。双方同意将针对某些商品的24%关税延后一段时间,具体延期为90天,这意味着这一延期期限的截止日在8月12日。因此,8月12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在这一天之前,中美双方未能达成新的共识,美国可能会对中国商品加征额外24%的关税,而中国也有可能启动对美国商品的反制关税措施。
庆幸的是,就在最后的关头,特朗普最终在8月12日签署了相关文件,这标志着两国之间关税争端的一次暂时缓解。紧接着,我国政府也依据白宫的行政命令,迅速发表了联合声明,决定从8月12日开始再次将24%的税率延期90天,同时保留先前对相关商品加征的剩余10%的关税。这一决定有效地将中美双方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会谈结果固定下来。然而,经过十多天的拉锯战,特朗普在最后一刻才作出决定,显示出他面临的压力之大以及其背后的深思熟虑。
值得一提的是,在8月7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公开批评特朗普政府,声称他们未能落实之前双方达成的关于“税收减轻”的协议,强烈要求美方及时采取行动以修正总统的行政命令。此外,令人关注的是,依据美国政府最近发布的信息,虽然对日本的协议中规定日本输美商品的税率为15%,但实际上日本已被加征了额外15%的关税,显示出特朗普采取的关税策略已然成为预算欺诈的工具。
与此同时,瑞士联邦委员会在同一天也对美国的关税政策进行了表态,指出美国正利用关税作为提高商品价格的筹码,而维护稳定关系并不意味着在所有问题上都会作出妥协。法国总理更是将美欧协议称为“欧洲的黑暗日”,而德国总理则对这一协议表示不满,认为它将会对德国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更有趣的是,《纽约时报》报道表示,欧盟正在与印度、南非、加拿大等国加强贸易合作,其他国家和区域的经济体也在寻找新的联盟。
不言而喻,特朗普自以为是的关税措施反而激励了多国对美国的抵制,促成了各国之间的紧密合作,这种现象恰好印证了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远见卓识。这种国际合作的发展显然让特朗普政府意识到,他们在关税战中的目标不仅仅是获得经济利益,实际情况早已超出了他们的预期,为实现一个“体面”的结束也变得愈加复杂。
因此,特朗普选择了先稳住中国这个主要经济体,借以集中精力继续与欧洲、日本等国进行后续的谈判。事实上,特朗普所设定的高关税标准以及谈判条件对于各国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难关。如果这些国家无法迈过这道坎,就难免面临美国的进一步强硬要求。反之,如果他们能成功应对这些挑战,特朗普在未来挥动关税大棒时将不得不重新考量可能的后果。
例如,在8月10日晚上,特朗普向中国提出要求,希望中国增加四倍的大豆进口,这分明是企图在最后关头施加压力,但显然这一策略并未得逞。因为中国并非美国大豆的唯一市场,而巴西、秘鲁等国的大豆对中国而言也是可以考虑的选择。
综上所述,实力始终是博弈与谈判的基础,只有在硬实力足够强的情况下,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话语权。因此,中美双方在此次暂停关税的延期中,虽然仅是暂时的和解,然而对于国际市场来说,则传递出了一种积极的信号,也为未来的进一步磋商留出了良好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