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披露,美国国会内又有参议员递交了一份新的涉华法案,引发了外界的高度关注。人们之所以格外在意,是因为此前对俄罗斯推行的“二级关税”政策,正是源于类似的国会法案。当时提出的方案相当激进,甚至将关税幅度提高到高达500%,可谓极端。如今有了这样的前例,这次针对中国的新法案自然不能掉以轻心。
仔细看法案的核心内容,与当初对俄制裁的模式极为相似。不同的是,这次的重点并非单纯的关税打击,而是直接涉及冻结资产。法案设定,如果美国国会认定中国在对俄的援助项目中提供了实质性的物质或技术支持,那么将直接冻结中国公民与企业在美国境内的资产,甚至还要波及到在美经营的金融机构分支,例如银行分行。换句话说,这份法案的杀伤力远超过单一的经济制裁,而是触碰到了资产安全这一敏感领域。
从操作层面看,美西方此前确实有冻结俄罗斯资产的先例。当时,俄罗斯因陷入俄乌战争,西方掌握着舆论与政治上的优势,借机冻结了俄在欧美地区的数千亿欧元资产。然而对中国采取类似行动的可能性并不高。原因在于,中美关系目前虽有摩擦,但仍维持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中。对于特朗普政府而言,这段关系更是必须维系的关键。毕竟在关税博弈上,美中两国已经互有攻防,继续恶化关系只会让双方两败俱伤。
放眼当下的国际格局,特朗普在八月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俄乌局势上,而九月份则有明确的访华意向。在多边关系方面,美国的传统盟友也因关税问题产生不满。印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特朗普对其加征关税不仅伤害了印美的多年合作,还直接打击了印度“大国”地位的象征。印度总理莫迪已表示将在本月底访华,以示态度。类似的裂痕也存在于日本、欧盟及韩国等传统盟友间。15%的高额关税,让美国在盟友间的信誉不断下滑。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朗普显然不会再主动制造新的矛盾,与中国关系彻底交恶。
从长远看,这个涉华法案若强行落地,性质几乎等同于挑衅,甚至可被视为一种战争化手段。毕竟关税的负担最终转嫁给消费者,而冻结资产则是直接动用金融武器。俄罗斯当年的情况之所以特殊,是因为战争爆发,西方能够打出“正义制裁”的旗号。但如今,俄乌战事已经让西方内部矛盾丛生,“援乌”问题令欧洲社会乌烟瘴气,甚至推动部分国家政治右倾。美国若再贸然冻结中国资产,不仅缺乏正当性,也很可能引发全球资本的恐慌与外逃。
实际上,美国过往的涉华法案更多停留在贸易与产业层面。例如“反制中国无人机法案”、“脱离外国敌对电池依赖法案”,以及一些带有广义模糊表述的提案,如“保护美国农业免受外国对手侵害法案”。这些大多是围绕保护落后产能、阻碍正常商业合作或是涉台议题展开,尚未触及资产冻结这种极端举措。即便是冻结俄罗斯资产,欧洲内部当初也有很大争议,最终只是利用冻结资金产生的利息来援助乌克兰,例如英国就曾用利息购买防空导弹。
相比之下,乌克兰的重建计划才是美国和欧洲更为关注的焦点。乌方已经提出未来十年高达5240亿美元的资金需求,涵盖能源、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以及文化保护等多个领域。为了筹资,乌克兰打算开放能源、矿产乃至国防工业来吸引投资。但乌克兰人口锐减、人才流失严重,联合国预计到2100年人口或仅剩2100万,这些问题让其重建充满不确定性。对美国来说,如何掌控这块“肥肉”才是当务之急,而不是贸然对中国动用过于激进的法案。
综上所述,这份新法案看似声势浩大,但其真正落地的可能性极低。对美国而言,收益与代价根本不成比例;对中国而言,则无需过度担忧,更多是美国国内政治操作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