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外长苏杰生在8月20日到21日访问了莫斯科,并且会见了拉夫罗夫,双方谈的内容一点不藏着掖着,就是要扩展贸易,强化特殊战略伙伴关系,在能源、农业、高科技、交通和金融这些方面加强合作。
这可不是一次简单的礼节性拜访,而是在美国关税大棒都要打过来的时候,印度给俄罗斯那边释放“咱绝对靠得住”的信号。差不多同一时间,印度驻俄罗斯大使维奈·库马尔也跟俄罗斯媒体表态,说新德里不会考虑对俄罗斯石油禁运,会接着买俄油,理由特别直白,就是国家安全、经济跟能源利益,还有14亿人的日常用油需求,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关键因素,谁也改变不了。
而美国这边呢,财政和经贸部门的态度非常强硬,批评印度不仅买俄油,还倒手转卖赚钱,说不接受这种情况,美国谈判代表团还临时爽约,把谈判拖到了关税缓冲期的边缘。关税从25%要涨到50%,这既像是倒计时,又像是在增加谈判筹码。
再看王毅这次到访印度,行程主要就集中在印度和喀布尔这条线上,先是和印度外长苏杰生进行了会晤,直接指出当前国际经贸秩序里的单边霸凌行为;之后又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外长在喀布尔举行了第六次三方对话,三方都表示会抵制外部势力干涉,反对任何损害彼此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举动。
这种表态虽然不华丽,但特别有实际效果,因为它给区域合作定下了基调,就是要把安全、贸易、互联互通、民心相通这些方面打包一起推进。巴基斯坦在会上也表明了态度,支持解冻阿富汗的海外资产,还会推进和中国、阿富汗的贸易以及“一带一路”项目。
和美国打算推进的那种点状能源项目相比,中阿巴三边机制更像是在给基础设施和经贸通道铺设轨道,影响的是整个地区的架构,而不只是单个矿权或者某个合同的得失。
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美国把关税提到50%,真的只是为了阻断俄罗斯石油的现金流吗?印度这次顶住压力,是一时冲动,还是经过考虑的长期可行选择呢?王毅的这次出访,又是怎么对美国在南亚的布局产生影响的呢?
咱们先把情况梳理清楚。美国这轮关税攻势,嘴上说是针对印度“规避制裁”和“二次转售”,但用的政策手段还是老一套,就是加税、打压市场、要求对方承诺。美国对印度的诉求也很明显,谈判内容主要就围绕三件事:让印度更多进口美国农产品和能源;设置更严格的转运壁垒,堵住第三方通道;尽可能把供应链纳入美国制定的规则里。
但问题是,要是把国家安全和能源供应当成首要考量,印度其实没多少选择,只能继续买俄罗斯石油,继续谈核能合作,继续采用本币结算,另外还要把出口市场多元化,减少对单一方向的依赖。印度“对侵犯主权的措施非常敏感”,这其实就是表明态度了——你美国想用关税当杠杆,那我印度就拿能源和主权当底线。
咱们再把目光转回到俄印关系这边,俄罗斯需要一个稳定的大买家来抵消西方制裁的影响,印度则需要一个价格合适、政治上可靠、供应规模稳定的能源供应方。双方这种互相的需求就促成了天然的“互补型贸易”,再加上核能、农业、高科技以及物流金融这些领域的合作一起推进,双方合作的紧密程度在实际层面不断加强。
那关税战之后的局势会怎么发展呢?美印关系不会一下子恶化,但矛盾肯定会加深。印度会做出一些能看得见的小让步,比如多买点美国商品,或者在个别规则条款上做做样子配合下,来换取谈判延期和关税调整节奏的可控性。但只要能源这个核心问题没变化,印度就不会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而且印度也从这次事情里得到个教训,就是把自己的命脉交到别人手里,早晚会付出沉重代价。
也有人会抓住印度“转售俄油牟利”这件事不放。客观来讲,炼油然后转售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利润来自价格差和物流效率。美国从道德层面去指责看着挺好听,但在市场规则里站不住脚。
再回到王毅这次出行,有人会问,在外交场合说几句好听话,真能改变印度坚持买俄油的决心吗?不是这样,印度的决心是由自身需求决定的,但外部支持会影响它坚持的时间和力度。
中国公开支持和同情印度顶住美国关税压力的做法,这相当于给印度提供了一个话语掩护,意思就是“不是我印度要跟你美国对着干,而是你美国先破坏国际贸易公平和主权原则,把规则变成了威胁”。
更关键的是,区域合作机制的推进,让印度在地理上不用单打独斗,它有可能在上合组织框架内,或者通过中亚通道找到新的市场承接力,从而减轻美国关税带来的冲击。简单说,王毅这次出访,不是帮印度做选择,而是让印度的选择能更长久地维持下去。
再谈谈巴基斯坦的情况,很多人把美巴能源合作当成美国拉拢巴基斯坦的新手段,可在中阿巴三国外长对话的框架下,巴基斯坦把“解冻阿富汗资产”和“推进一带一路”这些事儿公开提出来,这其实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
只有把阿富汗从金融封锁中解放出来,通道上才能有货物流通,安全才能有保障;只有实现互联互通,贸易才能扩大规模,经济才会更有韧性。美国那种项目型投资往往要看政治周期和公司回报,节奏慢、收益也少;而中阿巴三边机制下的工程一旦建设起来,就会形成“基础设施红利”,发展会越来越快,价值也会越来越高。
这是一场长期的博弈,从现在看,是印度扛住了美国的关税压力,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往远一点看,是南亚、中亚地区在重新规划合作的边界;能源安全和战略自主,再次成为了关键问题,而只有能把握好这一关键的国家,才能在大国竞争的浪潮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