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下午,韩国总统办公室发表了一份立场鲜明的声明,明确表示不会按照美国要求的时间表匆忙签署韩美贸易与投资协议。总统李在明在声明中强调,韩国不会为了赶进度而损害本国企业的根本利益,他直言不讳地说:如果协议对韩国没有实质好处,我们绝不会签字。这番强硬表态,让原本在7月底就达成初步共识的双边谈判,再次陷入僵局。
虽然美韩两国早在7月就达成协议,要将美国对韩国输美产品的关税从25%降到15%,但在涉及金额高达3500亿美元的对美投资方案上,双方在具体架构和利益分配上仍存在严重分歧。更让韩国感到被动的是,美国最近单方面宣布将日本汽车进口税率从27.5%下调至15%,而韩国汽车仍要承受25%的关税。这10%的税率差距,让现代、起亚等韩国汽车品牌在与日本丰田、本田的竞争中处于明显不利地位。
双方争议的核心集中在投资方案的具体构成和利润分配模式上。韩国原本计划将这3500亿美元分成直接投资和融资担保两大部分,其中直接投资占比不到30%,其余资金将以贷款和信用担保的形式投入到半导体、造船和核电站等关键合作领域。但美国不仅要求掌握具体投资项目的选择权,还坚持要采用与日本达成的利润分配方案,即在初期双方平分收益,等韩国收回本金后,美国要拿走90%的利润。
这个提议遭到韩方的坚决反对。韩国总统府政策室长金容范指出:日本和美国有货币互换协议,而且日元是国际储备货币,两国的经济结构和外汇环境完全不同。他认为直接套用美日协议条款会对韩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更让韩国不满的是,美国商务部高层最近还发出最后通牒,威胁说要么签协议,要么继续交高关税,试图用高压手段迫使韩国接受现有方案。
但李在明政府并没有屈服。在执政百日记者会上,李在明公开批评美国近期的一系列举动,包括突击逮捕在美韩国工人、拒绝关键技术人员的签证申请等。他认为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两国互信,更让韩国企业对赴美投资产生顾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总统高级官员说得更直白:企业去美国是为了赚钱,不是去做慈善。政府绝不会强迫企业承担损失,更不会因为时间压力就签署损害国家利益的条款。
实际上,这场拉锯战已经超出了普通经贸谈判的范畴,演变成两国在产业话语权和同盟关系上的较量。韩国《韩民族日报》最近发表评论文章,批评美国的行为是霸权主义的蛮横,并指出美国制造业的实际生产成本比韩国高出30%,其供应链也存在明显短板,想靠强权改变市场规律是不现实的。
虽然双方谈判代表仍在进行密集磋商,但在投资构成、融资安排、利润分配和人员签证等关键条款上仍未能取得突破。李在明虽然对外表示仍对回归理性的谈判抱有信心,但也承认距离达成最终共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随着美日协议正式生效,韩国汽车产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美国有意用汽车关税作为谈判筹码,逼迫韩国接受更有利于美国的投资条款。而韩国则必须在保护本国产业利益和维护传统盟友关系之间找到平衡点。
从韩国近期的表态来看,李在明政府并没有妥协的迹象,其保护企业利益和国家经济主权的立场依然坚定。这意味着,即使美国不断施压,这场影响东亚经贸格局的谈判短期内仍难有实质性进展。3500亿美元投资的命运,正悬于一场谁也不愿先让步的战略博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