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中心城区近20年
未见发现记录的一种有趣生物
——桃花水母
近日在武汉闹市的小南湖中出现。
据了解,桃花水母是一种古老的腔肠动物,人们形象地称其为“水中大熊猫”。近10年来,武汉地区仅在黄陂区、江夏区等远城区偶有发现。近20年来,武汉中心城区的湖泊中未见公开发现记录。
闹市小湖偶现“伞花”
专家确认为桃花水母
9月17日,江汉区湖泊管理所管理人员苏恒在小南湖例行巡湖时看到清澈湖水里聚集着一团团白色小东西,“像一把把微缩的透明小伞,一张一合地游动”,目测有上千只,他用手机拍下了这奇特景象。
小南湖提取的桃花水母。通讯员陈昱 供图
这一发现迅速引起了江汉区水务和湖泊局、相关专家、武汉爱我百湖志愿者协会的关注。第二天,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康玉辉博士赶到现场取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陈非洲研究员专程来汉取走样品。
9月25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出具鉴定报告:出现在小南湖的桃花水母,正是索氏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是一种古老的腔肠动物,因此人们形象称其为“水中大熊猫”。全球迄今已发现桃花水母11种,包括索氏桃花水母、伊势桃花水母,以及中华桃花水母、嘉定桃花水母、秭归桃花水母、宜昌桃花水母等。
一般而言,相对静态的水体,特定的25℃~32℃水温,pH值6.4左右的酸碱度,是桃花水母“开花”的前提条件。
小南湖位于台北一路云林街,水域面积3.6万平方米,是武汉水域面积最小的城中湖泊。
研究人员正在提取桃花水母样本。通讯员陈昱 供图
近年来,江汉区水务和湖泊局通过补栽沉水植物、实施生态调控等措施,使小南湖水质稳定在Ⅲ-Ⅳ类,水生态明显改善。专家认为,桃花水母的“安家落户”,验证了小南湖的水质治理有了明显成效。
据了解,近6年来,武汉江夏梁子湖、黄陂木兰山池塘、东西湖湿地花田等地偶有发现桃花水母。本次在小南湖发现桃花水母,是武汉中心城区湖泊近20年来该物种的首次公开记录。
1种生物具备“2种半”形态
生态环境合适便“开花”了
“春来桃花水,中有桃花鱼。浅白深红画不如,是花是鱼两不知。”清代杨裕仁在《桃花鱼歌》中描写的“桃花鱼”,正是桃花水母。
研究发现,桃花水母具备“2种半”生命形态——微小的水螅型(也称为水螅体、螅状体)、进入自我保护状态的水螅型休眠体,以及肉眼可见的水母型(也称为水母体)。
桃花水母的繁殖过程(图片来源:宋大祥,张超,吴岷.桃花水母[J].生物学通报,2002)。
水母的水螅型,体长不足2毫米,直径0.2毫米左右,身体呈透明胶质状态,肉眼很难发现。在不利环境下,它选择“隐忍”;碰到低温、富营养及饥饿等更困难的环境时,它甚至能分泌一层保护膜“包裹”身体,形成休眠体,吸附于水下岩石或植物上“睡起大觉”。
这种生存方式,还有更多好处。研究人员认为,螅状体、休眠体可以通过水生植物、水鸟以及人为因素而“搭便车”向外扩散。
当外界环境改善时,这些休眠体重新发育为螅状体;一旦条件更加有利,螅状体就开始无性繁殖,直接从身体上“长出”芽体,然后“分身”脱落,成为肉眼可见的水母体。水母体的生命较短,一般在2—50天。在温度、水质等适宜环境下,水母体的雌、雄个体开始有性生殖,产生受精卵、发育成浮游幼虫,继续水螅型的生态过程。
小南湖为何突然爆发桃花水母?专家推测,此次小南湖发现桃花水母,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它的来源,可能是小南湖在引种水草时,无意中带来了水母的水螅体或休眠体。加上小南湖水下森林茂密,部分区域光线较暗,水体不产生过多流动,近期水温又挺合适,水螅体或休眠体“吃好喝好”“心情舒展”,就“开了花”。
康玉辉博士取样现场,游客很感兴趣。通讯员陈昱 供图
多数时候“隐忍”,人们一般关注不到,外在条件一旦适合就“开花”。桃花水母的这种生存方式,令人觉得它似乎很“神秘”,往往在一处池塘、湖泊甚至一口井中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
专家介绍,除了湖北秭归的桃花水母年年有出现,多数情况下,其他地区的桃花水母出现得往往比较“随机”,专家还没有总结出一个明确的出现规律。
另外,水母类生物都具有毒性,它们捕食凶猛,水蚤、小线虫等浮游动物,以及小蝌蚪、小鱼苗等,都是它的捕猎对象。一旦遇上食物,它就会射出刺丝、顷刻就能麻痹猎物,然后用触手送入口中。
一位承担过桃花水母研究课题的专家提出,桃花水母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人们不必刻意保护它。同时,它的繁殖力不强,人们也不必刻意去控制它的数量。
背景纵深>>>
桃花水母中国有9种
武汉多次发现
我国早在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归州志》中就有“桃花鱼”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桃花水母最早的记录。
《湖北通志》(1921)记载桃花鱼“身具五彩,鲜艳可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花鱼和并蒂莲被视为爱情象征,甚至传说它是桃花瓣落水或昭君眼泪所化。
1880年,人们开始对桃花水母进行科学研究。英国学者将其中一种定名为索氏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在分类上属于刺胞动物门、水螅纲、淡水水母目、笠水母科、桃花水母属。
迄今,全世界发现的桃花水母有11种,其中9种分布在中国,主要包括索氏桃花水母、日本的伊势桃花水母;中国的桃花水母有中华桃花水母、嘉定桃花水母、杭州桃花水母、信阳桃花水母、四川桃花水母、秭归桃花水母、楚雄桃花水母、短手桃花水母、宜昌桃花水母。
2009年,中华桃花水母大面积出现在梁子湖江夏水域。此后,武汉大学梁子湖生态站的实验池,每年都观察到桃花水母。
2022年,位于木兰山脚下的黄陂三中,一处约100平方米的池塘里发现桃花水母。
2024年,东西湖空港湿地花田,意外发现桃花水母。经鉴定,确认是宜昌桃花水母。
记者| 金文兵
通讯员| 陈昱 叶明
实习生| 吴莹 吉歆焱
记者金文兵 通讯员陈昱 制作实习生吴莹 吉歆焱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