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藏桂乡的瓜蒌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季。九月的金色阳光下,连绵的瓜田绿意涌动,宛若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整齐排列的瓜架上,累累果实如灯笼垂挂,工人们正穿梭其间浇水施肥、清除杂草——这片曾经荒芜的戈壁,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瓜蒌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季 (央广网发 马晓杉 摄)
自2022年试点种植以来,这颗从安徽远道而来的“黄金果”已深深扎根新疆,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成功带动2500多名当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生计兼顾、沙漠与致富共生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瓜蒌全身都是宝!”新疆徽岳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先志站在基地中,指着藤蔓间饱满的果实说道。瓜蒌籽加工成休闲零食,通过电商平台热销全国,常常供不应求;瓜蒌皮可入药,在新疆干燥气候下自然晾晒,色泽金黄、药效成分高;瓜瓤用于酿制瓜蒌酒,已建成自动化生产线;其根更是珍贵的天花粉,因沙性土壤疏松尤其适宜根系生长,品质和产量均优于内地。
经过多地试验,该企业最终选定土壤与水位条件适宜的皮山县,推广种植面积达4.76万亩,全部采用精准滴灌技术,在极度节水的同时保障了作物品质。
成熟后的瓜蒌被发往安徽,以“徽岳记”品牌推向市场。其瓜子产品以“不上火”为卖点成功打入休闲食品领域;瓜蒌皮、天花粉等药材也凭借道地品质赢得市场信任。目前,该企业的瓜蒌种植基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今年育苗超过1000万棵,瓜蒌酒也已开始酿制,未来还将持续延伸产业链条。
帕提古丽·图如普在瓜蒌地拔草 (央广网发 高美慧子 摄)
产业发展,最终目的是惠及于民。藏桂乡英吾斯塘村村民帕提古丽·图如普在基地工作近两年,已成长为田间管理小组长。“我每天负责种苗、修枝,丈夫开装载机,两人一年能挣9万元,”她笑着说,“在这里工作,既能赚钱又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日子特别有奔头!”
据了解,该企业目前已吸纳就业约2500人,人均月工资约2700元,部分员工月收入超过4000元。许多像帕提古丽·图如普一样的村民,正实现从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在家门口获得稳定收入。
“每次一发工资,巴扎上就排起长队。”藏桂乡乡长吾米提江·阿布力米提指着远处热闹的集市,眼角笑出了褶子。乡信用社存款窗口前排号等待已成为常态,肉铺老板收回了多年欠账,裁缝店里挤满了定做新衣的妇女——这些鲜活的日常场景,无声诉说着瓜蒌产业为当地带来的真切变化。
美合日班·努尔艾合麦提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加入这一产业。 “在这里,我既能陪伴父母,又能为家乡出力,看着家乡越变越好,我心里特别自豪。”该企业宣传部部长美合日班·努尔艾合麦提说道。
从茫茫戈壁到瓜蒌绿洲,新疆徽岳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融合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药材种植,为和田地区探索出一条既治沙又致富的新路。瓜蒌产业的崛起,为南疆打造了“特色种植+精深加工+科技赋能”的现代农业范本,重新定义了沙漠戈壁的经济价值。
眼下,企业正计划借助短视频平台推广瓜蒌食用方法,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这颗自戈壁滩长出的“金瓜蒌”,正成为带动边疆群众增收、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真正“富民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