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quora上,有个韩国网友发了个帖子。
大意是说:志愿军抢占三所里,被吹成“人类步兵史上的奇迹”,可仔细一算,14小时才走了七十多公里,平均一小时五公里,这不就比马拉松长一点嘛,有啥了不起的?
看完这帖子,我真是哭笑不得。
你说你国土面积小,眼界怎么也跟着“缩水”呢?有些事,真不是拿尺子量一量就能明白的。
好在各国网友没惯着,纷纷下场给他“补课”。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首先一位美国网友就说了:
哥们儿,别自大了,三所里阻击战是我们美军教材里的必修战役。
他详细讲了背景:
113师刚打完德川战役,人困马乏,却要在冰天雪地、山路崎岖的情况下,14小时奔袭七十多公里,还要赶在美军之前到达阻击点。
我的看法是,这位美国网友说得挺实在。
人家是从军事专业角度去看的,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在极限条件下还能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这就好比让你熬夜加班之后,再让你去跑越野马拉松,还得顺便打几场架,这不是体育竞赛,这是战争条件下的生存与使命。
接着一位比利时网友补充道:
当时朝鲜是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积雪过膝,志愿军还背着武器弹药,有人跑到咳血,有人直接累死在路上。
我觉得他点出了一个关键:意志力。
马拉松选手跑不动了可以退赛,有补给站有医护人员。
可志愿军呢?退一步就是战场失利,慢一分钟可能就是全军覆没。
他们不是在进行体能挑战,他们是在用生命履行使命。
这不是“跑步”,这是“战斗行军”。
澳大利亚网友也接话:
路上他们还打了遭遇战,一边打一边跑,还得保持无线电静默。
最后比美军早五分钟到达三所里,把美军整懵了:你们是飞过来的吗?
这段描述特别生动。我特别认同他提到的突然出现的效果。
现代战争打的是信息、是机动,而113师靠的是双腿、信念和战术智慧,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震撼现实”。
这不是神话,这是实实在在的战术执行力。
最后一位中国网友总结道:这一仗打完,彭老总激动得在电报里写下“38军万岁”,从此“万岁军”名扬天下。
我看到这儿也挺感慨的。
我们常说英雄,但有时候英雄不是天生神力,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他们不是不累,不是不怕,只是他们清楚自己为何而战。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想表达一个意思:
三所里行军之所以被称为奇迹,不是因为它距离有多长,速度有多快,而是因为它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由一支疲惫之师完成的极限穿插任务。
他们面对的不只是距离,是严寒、是山路、是敌人、是时间、是生死。
把这场行军简单换算成“每小时五公里”,就像把一场交响乐简化成几个音符,完全忽略了其中的节奏、情感与牺牲。
有些历史,不是用来比较的,而是用来敬畏的。
我们可以不理解,但至少,别轻易去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