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刻。当时,航天员杨利伟驾驶神舟5号飞船,成功完成了中国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他在太空中飞行了14圈,持续了21小时23分钟,顺利返回地面。这次飞行不仅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也让杨利伟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更值得一提的是,杨利伟是中国航天员大队的首批成员之一,也是首位飞上太空的中国航天员。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尽管我国的首次载人航天任务是在2003年完成的,但我国的载人航天项目实际上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启动。1992年,国家正式批准了载人航天工程,并将其命名为“921工程”。为了发展中国的航天事业,国家在全军范围内选拔了12名军官,组成了航天员大队。这个大队的成员包括了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等人,他们都是从空军中选出的飞行员。此外,还有一些此前曾赴俄罗斯进行航天训练的人员,如吴杰和李庆龙等,总人数达到了14人。
在1998年1月5日,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尽管成员不多,但这个大队的编制和地位非常特殊。航天员大队并不像普通的武警或军队单位,其首任大队长申行运是正师级大校军衔,而之后的几任大队长,如费俊龙、聂海胜、景海鹏等,都担任副军级少将的职位。这个级别相当于省级武警总队司令员的级别,可见其特殊的地位。
那么,航天员大队到底隶属于哪个部门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虽然初期航天员大队的成员都是空军飞行员,但由于航天员大队所承担的任务是由国防科工委主导的,而国防科工委负责包括航天在内的多个领域的政策和规划,因此航天员大队的隶属关系应当归属国防科工委。实际上,航天员大队的成立是空军首长亲自将这些飞行员送到国防科工委的,这从侧面反映了航天员大队并不直接隶属于空军。
然而,随着我国军事体制改革的推进,1998年设立的总装备部在2003年后取代了国防科工委的部分职能,而航天员大队也随之划归总装备部管理。此后,每当航天员从太空归来,总装备部的领导都会亲自到机场迎接。例如,2012年神舟九号航天员的归来,时任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上将亲自到机场迎接。
不过,随着2016年解放军的军改,原总装备部的职能被划归为军委装备发展部。此时,航天员大队也转隶至新的管理机构——军委装备发展部。尽管部门名称发生了变化,航天员大队的基本属性没有改变,它仍然不属于任何具体的军种,而是一个跨军种的特殊单位。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现在的航天员大队依旧身穿陆军制服,但它的领导并不局限于陆军系统。如今,军委装备发展部的领导层由空军将领担任,例如现任部长许学强上将便来自空军。因此,即使航天员大队的制服保持不变,管理机构和领导的军种背景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不仅反映了军事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也展现了我国航天事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断发展与变革。
综上所述,尽管航天员大队的成员都来自空军,且曾经佩戴空军军服,但其隶属关系和管理机构的变化使得它成为了一个独立于任何军种的特殊单位,并且继续以军委装备发展部为上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