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詹钰叶
近年指数化投资热度持续上升,今年以来ETF份额与规模更是显著增长。今年三季度末 我国ETF的份额超过2.85万亿份,规模接近5.63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跟踪沪深300的ETF规模具有明显优势,其中包括了多只千亿级产品。
据同花顺数据,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国ETF数量达到1325只,总份额超过2.85万亿份,环比年中增加近11%、同比去年末增加近28%;总规模接近5.6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环比与同比分别增加30.7%与60.5%。
从突破万亿节奏看,近年ETF市场扩容显著提速:我国首只ETF产品诞生于2004年,直到2020年10月,ETF总规模才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2023年8月份,ETF总规模突破2万亿元;次年9月份,ETF总规模突破3万亿元;今年4月份,ETF总规模突破4万亿元;同年8月份,ETF总规模又快速突破了5万亿元大关。
具体来看,今年三季度末,我国股票型ETF基金数量超过1000只,达到1040只;份额突破2万亿份,接近2.07万亿份,环比与同比分别增加3.57%、19.41%。其中,股票(规模)ETF(即宽基)数量有360只,总份额为9253.13亿份,总规模接近2.51万亿元,环比与同比分别增加12.48%、21.87%。
此前数量一直在30只以下的债券型ETF基金在今年三季度末增长至53只,规模接近7000亿元,环比增长近81%、同比大增近4.1倍。商品型ETF数量保持在17只,规模为1748.34亿元,环比与同比分别增长11.1%、206.72%。跨境型ETF数量达到177只,规模超过8900亿元,环比与同比分别增长57%、124%。货币型ETF基金规模为1538.59亿元,环比小幅下滑,同比增长近2.7%。
管理人方面,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与华泰柏瑞基金的ETF管理规模占据行业前三名,旗下ETF的规模分别为9035.62亿元、8626.64亿元与5978.72亿元。南方基金与嘉实基金旗下ETF规模超过3000亿元,广发基金、富国基金、博时基金、汇添富基金等10家公募ETF管理规模超千亿。
按指数看,跟踪沪深300的ETF今年前三季度规模增长了2110.22亿元,其中主要增长动力来自产品净值上涨;三季度末相关ETF产品总规模已超过万亿,接近1.2万亿元。挂钩中证A500的ETF规模为2159.49亿元,挂钩上证50、中证500、科创50、中证1000等指数的ETF规模超过千亿元。
单只产品方面,目前市场共有7只千亿级ETF产品。其中,排名前四的ETF均挂钩沪深300,分别是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易方达沪深300ETF发起式、华夏沪深300ETF与嘉实沪深300ETF,规模分别为4255.77亿元、3047.96亿元、2280.61亿元与1996.94亿元。
开源证券认为,得益于其渠道便利性高,居民资金入市的方式由主动基金变成了ETF。产品优势方面,ETF费率远低于主动基金,在短期赎回时费用更灵活,叠加监管推动费率下调,费用优势大;ETF是锚定基准的一篮子股票,不需要选择基金管理人,减少了决策环节,决策成本低。
投资策略上,ETF种类繁多,除了权益资产外,可以投资于商品期货、债券甚至海外市场,华夏基金建议,投资者进行跨品种、跨市场的多元化资产配置,布局低相关指数以实现分散投资。哑铃策略是一种分散投资的策略,体现的是通过不同风格的品种,以期实现风险平衡(或对冲)的资产配置思路。“具体到投资领域的应用,投资者可以在哑铃两端分别下注,一端偏进攻、另一端偏防御,这样能保证无论是极致乐观还是极致悲观情况发生时,都有获利的那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