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对着福克斯新闻台的镜头一脸无奈,公开宣称中方拒绝了美方的电话,这种所谓的“突然失联”让华盛顿感到措手不及。事实是美国的电话已经等了整整两天,北京那边始终没有接通,就在这尴尬的等待中,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的表态来了个180度转弯,一改此前特朗普政府放出的100%关税威胁,直言对华加征高额关税“不一定要发生”。
这场电话风波背后,是中美之间围绕稀土出口管制的新一轮博弈。中方近期出台稀土新规,不仅扩展了出口管制范围,新增五种稀土元素,还加强了对半导体等终端用户的审查,这记精准打击直接戳中了美国的软肋。要知道,稀土可不是普通商品,它是制造导弹制导系统、雷达组件、隐形战机涂层的核心原料,美国每年90%以上的稀土需求依赖进口,而中国掌控着全球稀土供应链的绝大部分份额。没有这些关键原料,美国参议院刚刚通过的9250亿美元国防支出预算,恐怕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再先进的武器设计,没有稀土都只是空架子。
贝森特在福克斯商业频道的采访里,把姿态放得异常柔软,甚至提到“中美双方周末进行了实质性沟通,局势已经大为缓和”,还暗示两国有望在韩国实现会晤。但这番话里藏着的条件一点都不软,他明里暗里要求中国必须取消稀土出口限制,才算得上“缓和局势”的诚意。这种一边放低姿态一边提要求的操作,活像输了牌局又不肯认账的玩家,总想找个台阶体面退场。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政府内部的分裂状态。贝森特这边忙着“灭火”,白宫里另一批官员已经在鼓噪要“全部否定与中国达成的共识”,主张从零开始重启贸易谈判。这种自相矛盾的表态恰恰暴露了美国的窘境:一方面,军工复合体和高科技企业的游说压力越来越大,稀土断供的风险让这些利益集团坐立难安;另一方面,极端政客又想靠对华强硬姿态捞取政治资本,这种撕裂让美国的对华政策成了摇摆的钟摆。
有美国专家跳出来给中国“上课”,妄称“中国低估了美国的报复意愿和能力,高估了自身筹码”。这话听起来着实可笑,且不说美国连维持军事沟通的顺畅都做不到,单看两军交流的现状就很说明问题。虽然官方表态称中美两军高层直通电话、武官渠道保持畅通,但实际情况是,自去年年底以来,包括国防部工作会晤、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在内的多个对话机制几乎处于停摆状态。2019年还在青岛召开的海上军事安全磋商工作小组会,今年连公开报道都见不到了。
那些所谓的“互信机制”也在逼近失效边缘。2014年中美签署的“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原本是预防意外冲突的安全阀,但现在成了美国挑衅的挡箭牌。中方认为准则适用于公海,美方却硬要把专属经济区算进来,这种认知偏差下,美国舰机在南海的抵近侦察次数有增无减,逼得中方不得不采取反制措施。一线官兵即便还在遵守规则,可美国持续升级的挑衅动作,早把机制的约束力磨得所剩无几。
外交学院教授李海东的观察很到位,中美贸易沟通管道或许还通着,但各部门的交流活动已经急剧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误判风险正在攀升。美国现在的处境很尴尬,打不通电话就喊“中国拒绝沟通”,稀土被卡脖子就放软关税口风,却从没想过问题的根源在哪。当初出台芯片法、搞技术封锁的时候没想过后果,如今被反制了才想起要对话,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贝森特的表态与其说是“示好”,不如说是“认输”前的试探。100%关税的威胁就像纸老虎,真要是落地,先扛不住的会是美国本土企业——成本飙升的电子产品、断供的军工组件,最后都会变成选民手中的反对票。这种时候放软调子,不过是没招了的无奈之举。
不妨让我们再等等看,美国是真的想通过平等对话解决问题,还是只想骗中国松开稀土这张牌。至少现在看来,北京的沉默已经给出了答案:想谈可以,但得拿出真诚意,而不是一边挥舞大棒一边喊“合作”。电话打通的那天,从来不是中国妥协的开始,只会是美国正视现实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