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国法院最近的一项判决,给特朗普政府的高额关税政策泼了一盆冷水。法院裁定,特朗普依靠《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对多国加征关税的做法,存在越权嫌疑。
——·法院打脸·——
今年5月,美国国际贸易法院作出裁决,直接否定了特朗普政府在未经国会批准的情况下,对多国加征关税的合法性。判决指出,这种行为超越了行政权力的边界。

这起案件的起因早有伏笔:4月14日,美国五家小企业联合起诉特朗普政府,控诉高关税让企业成本大幅增加,属于“行政权力的非法扩张”。
特朗普政府并不甘心败诉,立即向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提出上诉。然而,8月29日,上诉法院以7比4维持原判,让政府团队更感压力。败诉的阴影迫使特朗普团队继续向最高法院上诉。最高法院决定在11月初召开听证会,这让特朗普本人都高度关注,他表示可能亲自到场旁听,并称这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案件之一”,若败诉将“毫无防御能力”。

——·悄然调整策略·——
随着听证会临近,特朗普政府悄悄调整了关税策略。《华尔街日报》10月17日报道称,他们开始低调放松部分关税。

上个月,特朗普发布了一份“附件二”清单,涉及黄金、LED及部分矿物、化学品和金属制品,这些商品成为首批获得关税减免的“幸运儿”。
更引人注意的是“附件三”清单。行政令规定,只要相关商品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就能享受零关税。清单主要针对美国无法生产或开采的商品,包括部分农产品、飞机零部件和制药原料。

此外,行政令还赋予商务部和贸易代表办公室自主权,他们可以直接批准关税豁免,无需每次都等待总统签署新行政令。一位白宫官员表示,这样做可简化流程,更好地落实已有的十多项贸易协定。
——·精打细算·——

内部消息显示,这一系列动作是特朗普政府为应对法律风险所做的“防御性策略”。彭博经济研究所分析师指出,如果最高法院维持原判,美国平均关税率16.3%可能至少减半,数百亿美元关税收入可能需要退还,之前谈好的贸易协议也可能失效。
政府内部开始形成共识:对美国无法生产的商品,应降低关税门槛。前政府官员埃弗雷特·艾森斯塔特表示,这种共识是在不断妥协和权衡中形成的。

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的态度转变也非常明显。他此前坚持“零豁免”,7月底却改口,承认美国不产的商品可以零关税进入。国内企业的压力也推动了政策调整。美国消费者品牌协会早前就要求豁免咖啡、可可等热带作物关税,而这些商品如今多被纳入“附件三”待批名单。
——·政策的矛盾与无奈·——

特朗普并未完全放弃关税手段,他将目光转向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以国家安全为由征税,法律基础更稳固。

10月17日,新政策出台:11月起,卡车及零部件加征25%关税,公交车加征10%,同时扩大汽车制造商减免计划,抵免申请期限延至2030年。一边加税,一边提供减免,显示出政策中的无奈。
尽管盟友仍在硬撑,称232条款可推动制造业回流,但花旗银行研报指出,美国名义关税18%,实际只有9%到10%,主要原因在于各类豁免和例外措施。
——·结语·——

对华贸易上,特朗普也显得力不从心。此前以关税施压中方,现在却承认高关税“不可持续”,并频繁释放月底会晤中方的消息,显然是为法院裁决前寻求体面退出。

随着11月初听证会临近,即使特朗普亲自出席,也无法改变政策逐渐松动的事实。这场“体面撤退”,归根结底,是关税政策走到瓶颈后的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