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中美两国在吉隆坡举行的经贸磋商正式结束。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表示“不再考虑对中国加征100%关税”,这一话语迅速引发国际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外界普遍解读为这是中美经贸关系趋于缓和的信号,也显示出美国在贸易战中的策略发生了调整。
贝森特的这一表态,表面上是语气的缓和,但实际上是美国的一种战略性让步。美国从“考虑加征”到“不再考虑”,背后反映了美国对贸易战带来的经济成本进行的再评估。首先,美国国内的通胀压力依然严峻,如果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会导致美国消费品价格上涨,从而加剧民众的生活成本。其次,2024年美国大选临近,拜登政府不得不在展现对华强硬态度与满足选民需求之间找到平衡。此时释放出缓和的信号,有助于稳定国内经济并为未来谈判提供更大的空间。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贝森特所说的“不再考虑”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了加征关税的选项。其潜台词是,如果后续的谈判进展不顺利,关税措施仍然有可能恢复。这种表面上的让步,其实是一种战略调整,目的是为了在短期内缓解压力,长期来看仍可能继续进行博弈。
本次磋商涉及了包括海事物流、芬太尼管控、农产品贸易等多个敏感议题,双方的主要争论集中在几个关键点上。首先是关税暂停期的问题,目前的对等关税暂停期将于11月10日到期,双方希望能够延长这一暂停期。美国希望通过延长暂停加征关税的期限来换取中国在芬太尼管控等领域的更多合作,而中国则要求美国取消301条款下的船舶收费措施。其次,美方特别提到了稀土问题,显示出其对供应链安全的担忧。而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影响力,也成为了谈判中一个重要的筹码。
尽管双方在磋商中表示达成了初步共识,但具体的协议内容尚未公开。这表明,双方的磋商更多是以“务实交易”为主,而非彻底解决根本的矛盾。

此次磋商的时间点非常关键,正好发生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前夕。双方都有意借此机会,通过一些阶段性成果为即将举行的领导人会晤营造良好的氛围。美国需要展示对中国的强硬态度,同时又不至于引发过度的冲突,给国内选民一个“既强硬又能控风险”的形象;而中国则希望通过稳定中美关系,减轻外部压力,集中精力推动国内经济发展。
随着贸易战的负面影响愈加明显,双方的暂时妥协看起来成为了理性选择。正如英国广播公司(BBC)所指出的,“美国领导人成败的关键在于中国”。

全球各国也对中美磋商的结果给予了高度关注,因为中美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经济和政治的格局。东南亚国家担心贸易战会扰乱区域供应链,因此欢迎任何缓解紧张局势的信号;欧洲企业希望中美关系能够稳定,以避免在全球市场中被迫选择站队;新兴市场则期待中美两大经济体能够加强合作而非持续对抗,以便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确定性。
新加坡《联合早报》也指出,中美两国五个半小时的马拉松式会谈背后,正是国际社会普遍希望避免出现“新冷战”的共同心声。

总体来看,贝森特的“不再考虑”只是中美经贸关系的一个“减压阀”,而不是终结。双方仍将在科技、地缘政治等多个领域继续展开竞争。中美经贸关系是否能持续缓和,还要看后续谈判细节的落实情况和执行力度。
可以明确的是,当“斗则俱伤”成为共识时,理性和克制开始逐渐取代情绪化的对抗。如果这一趋势能够持续下去,或许能够为动荡中的全球经济带来一种久违的稳定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