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结束美韩峰会,特朗普就迫不及待在社交平台扔出 “王炸”:“我已批准韩国造核动力潜艇,还得在美国造!”
配上韩国承诺的超 6000 亿美元对美投资,这波操作直接让全球舆论炸了锅。
要知道,美国核潜艇技术可是连盟友都馋哭的 “顶级机密”,韩国究竟付出了什么,才换来这份 “独家待遇”?

那家 2024 年被韩国韩华集团收购的造船厂,突然成了美韩合作的 “核心舞台”。
特朗普言之凿凿宣称 “美国造船业将强势复兴”,但明眼人一看就发现不对劲:这家造船厂至今还是纯商业设施,别说造核潜艇,连处理核材料的资质都没有。
更让人费解的是韩国的 “豪掷千金”。

特朗普口中的 6000 亿美元,并非真金白银的直接投资,而是 3500 亿公开承诺加过往投资的 “打包总和”,其中大部分还是贷款和担保形式。
李在明政府之所以咬牙出血,说白了是冲着核燃料来的 , 韩国想摆脱老旧柴油潜艇的短板,用核动力潜艇在东北亚 “刷存在感”,甚至直言要 “追踪中朝潜艇动向”。
军事专家早就点破:美国绝不会把搭载核导弹的核心技术交给韩国,所谓的 “核动力潜艇”,不过是 “有核动力、没核牙齿” 的空壳子。

韩国三面环海,海域狭窄到根本施展不开核潜艇的远洋优势,就算造出来,也只能在中朝反潜网络里当 “活靶子”,更致命的隐患还在供应链上。
要知道,费城造船厂造军舰的钢材 45% 依赖中国,如今断供直接导致在建船舶停工,美国海事部门已经开出 1.1 亿美元罚单。
他明确要求所有投资项目必须在 2029 年任期结束前落地,还强调 “绝大部分利润归美国人民”。

说白了,这 6000 亿投资更像是韩国给美国的 “保护费”,既换不来真正的战略自主,还得被美国绑在亚太博弈的战车上。
最让人担忧的还是地区局势的连锁反应。而美国一边拿韩国的钱重振造船业,一边通过技术输出巩固对韩控制,顺带在东北亚布局施压,堪称 “一石三鸟”。
说到底,这场 “6000 亿 + 核潜艇” 的交易,不过是美韩各取所需的利益交换。

特朗普要的是选举前的政绩和经济噱头,李在明想的是靠美国提升军事存在感,但双方都选择性忽视了现实难题:造船厂资质不够、供应链被卡脖子、技术被 “阉割”、地区局势紧张化。
未来几年,费城造船厂的改造进度、中国制裁的持续影响、朝鲜的反制动作,都将成为这场合作的 “试金石”。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国际政治的棋盘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永远的盟友。
韩国想用金钱换安全、美国想用技术换利益,最终可能都会陷入 “竹篮打水一场空” 的尴尬境地。
这场牵动全球的交易,究竟是双赢佳话还是打脸闹剧,时间终将给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