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在韩国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特朗普又一次发表了令人震惊的言论。他声称自己曾通过威胁加征高额关税,成功阻止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爆发战争。他甚至表示,这样的关税政策在当时起到了类似“停火符”的作用,避免了两国冲突的升级。

初听此言,不免让人惊讶。平常我们都知道,关税主要是用来调节贸易的工具,居然还可以当作“停战的武器”使用,这实在是个新鲜的说法。特朗普在会议上详细描述了当时的情况,说印巴双方已经剑拔弩张,战斗局势十分紧张,甚至已经有七架飞机被击落。局势一度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他还提到,自己立刻联系了两国的领导人,并放出狠话:“如果不立刻停火,美国将不再与他们进行贸易,并且还会加大关税。”听到这里,现场观众鼓起掌来,似乎他的话语真有其事。

然而,这并非特朗普第一次声称自己在调解印巴冲突。之前他也曾提到自己介入过此事,但始终没有提供确凿的证据。在这次演讲中,特朗普还补充说,刚开始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对他的停火建议置若罔闻,但两天后,双方主动打电话给他,表示愿意停火。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有成就感,但细想一下,总觉得有些不太合情理。印巴两国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矛盾,怎么可能因为一个电话和关税威胁就这么轻易解决呢?虽然最开始我想信他一次,但后来我发现其中可能有更多的隐情。

他说的“巨额关税”到底是多少呢?他说是250%。这的确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如果真加上这些关税,印巴两国和美国的贸易几乎没有利润可言。但问题在于,印巴之间的冲突本质上源于克什米尔地区的争端以及长期的历史矛盾,哪里是一个关税威胁就能轻易解决的问题呢?特朗普的看法似乎过于简单,他好像认为只要美国施加压力,其他国家就会乖乖服从。

印巴的矛盾可不是今天才有的。尤其是克什米尔问题,已经成为两国争斗的焦点。那段时间,印巴两国的摩擦非常频繁,一会儿说对方击落了无人机,一会儿又说边境有武装人员活动,局势紧张到了极点,外界也都担心两国会爆发全面战争。就在此时,特朗普站出来声称自己是“和平使者”,不过印度方面直接就否认了这一说法。

印度曾公开声明,停火是他们和巴基斯坦之间自己商议的结果,跟美国没有任何关系,且不欢迎第三方的干预。印度还强调,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度的内政”,外人没有权利插手。难道特朗普真的以为自己在外交上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还是说他忘了印度一直以来在外交事务上非常强硬?印度连第三方插手都不愿意,怎么可能因为一个关税威胁就改变立场?

更有趣的是,特朗普提到的美国关税政策,也体现出了明显的“双重标准”。对印度,因为印度“持续购买俄罗斯石油”,美国加征了关税,让一些商品的总关税额变得非常高。而对巴基斯坦,却将关税从原来的29%降到了19%。明显可以看出,美国并不是公平地对待这两个国家,而是采取了区别对待的策略。这种做法无疑加剧了印巴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印度,肯定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为什么巴基斯坦能减税,而自己反而被加税?而巴基斯坦虽然享受了好处,但也不一定会因此就与美国站在同一阵线,因为这种不公平的待遇,谁知道下次是不是就轮到他们自己头上?

不仅印巴双方对美国的做法表示不满,连美国国内也开始出现反对的声音。就在特朗普发表这番言论的第二天,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了一项决议,要求取消特朗普政府此前为了实施“对等关税”而声明的“国家紧急状态”。投票结果是51票赞成、47票反对,足见不少议员对特朗普这种激进的关税手段并不支持。由此可见,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在印巴间未必产生预期效果,甚至在国内也遭遇了反对。
那么,特朗普说的到底有没有可信度?印巴的停火真的是因为他的关税威胁吗?未必。当时,国际上有许多国家在努力促使印巴双方冷静下来,联合国也发表了声明,呼吁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也许正是这些国际社会的劝和作用,才促使双方决定暂时停火。特朗普所说的关税,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小插曲,他却试图将其作为自己的功劳。更何况,美国频繁使用关税作为外交手段,反而容易让其他国家对美国缺乏诚意产生疑虑。以后想要在国际上协调事务,可能没人会轻易相信美国了。毕竟,没有国家希望自己与美国做生意时,突然因为某个原因就遭遇高额关税。这样“威胁式外交”的做法,注定无法长期维持。

总的来说,特朗普的“关税止战”说法漏洞百出,印度的否认和美国国内的反对都证明了这件事远没有他所说的那么简单。印巴之间的矛盾涉及到历史、领土、宗教等多方面的问题,单靠一个关税政策根本无法解决。未来希望国际社会能够多做调解,促使两国坐下来通过对话解决问题。而美国也应当审视自己的政策,避免过度依赖关税这种手段,否则只会加剧混乱,最终陷入两面不讨好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