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元首会谈在釜山提前结束,特朗普立即下调对华关税,与此同时,中方还收到访美的邀请。那么,这次中美领导人都达成了哪些协议?釜山会谈又释放了什么信号?
10月30日上午,中美领导人在韩国釜山金海机场举行了闭门会晤,持续1小时40分钟。而在会谈前夕,特朗普曾放风称,将和中方谈三到四个小时。如今,在会谈结束后,特朗普立即返回华盛顿,他在返程途中对媒体公布了会谈结果,涉及经贸、稀土、关税等多个领域,同时他还强调中国领导人是“伟大的领袖”,两国关系“非常强大且有潜力”,并称此次会晤“令人惊叹”。

从双方公布的信息来看,中美元首这次至少在三个领域取得了成果。首先在经贸领域,特朗普宣布将对中国芬太尼相关产品的关税从20%下调至10%。而这一决定并非突然,而是建立在之前多轮经贸磋商的基础上。就在会谈前几日,中美两国经贸团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了第五轮经贸磋商。
其次是美国农民们最关心的农产品出口问题,特朗普提到中国大豆采购问题,显示农产品贸易仍是双方关注重点。此前双方已建立农业采购机制,现阶段重启通道,有助美国农场主缓解库存压力,同时满足中国国内多元化进口需求。
最后就是备受关注的稀土问题,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简洁地表示“已经解决”,目前在稀土议题上“已无任何阻碍”。这对美国制造业来说是个重要消息,毕竟此前中国加强稀土出口管制让美国如临大敌,更要命的是美国根本找不到替代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釜山会谈中,台海议题被刻意搁置,特朗普明确表示未谈台湾,这一表态清晰地反映出,美方在当前时机下不愿触碰中美关系最敏感的红线。无论是出于务实考虑,还是为未来访华铺路,这都代表其对华策略的调整。

从会谈地点也能看出来,特朗普这趟亚洲行的重点就是跟中方会谈,他选择在釜山金海机场完成会晤,而非前往庆州APEC会场,表明他对这次会谈的目标极为明确,不是展示外交形象,而是解决实际问题。
从中方的角度来看,这次会晤的安排也有战略考量,中美关系过去几年经历起伏,但经贸始终是两国合作的最重要支点。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供应链重构加快,单边主义抬头。中方希望通过这次会晤,稳定双边经济预期,释放合作信号,也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愿意继续推动开放与合作的态度。
在会谈中,中国领导人还特别提到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前三季度增长率达5.2%,进出口增长4%,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这些表述既是对国内经济信心的宣示,也是在向美方传递稳定信号。

从外交层面看,这次会晤释放出两个重要信号:一是中美经贸关系正在出现重新回暖的迹象;二是双方都在为高层互动的常态化建立新的机制。特朗普透露他将于明年4月访华,同时中方也确认收到访美邀请。这一“互访计划”的建立,将成为中美关系稳定的重要支撑,意味着双方希望通过直接沟通,防止误判、避免对抗。
更关键的是,明年中美将迎来两场重要多边会议,中国将主办2026年APEC领导人会议,美国将主办二十国集团峰会。双方在会谈中已表达相互支持,这为两国在全球治理框架下重建合作提供空间。如果会议顺利,双方关系有望进一步改善。
而中美关系的改善,对全球经济发展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毕竟中美两国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其政策走向直接影响全球经济格局。双方能够在经贸与安全敏感期内实现积极互动,说明两国都认识到对抗无益、合作可行。
不过,中美关系缓和并不意味着分歧消失,毕竟美国国内政治极化严重,国会对华政策分歧仍在。特朗普虽然下调对华关税,但在芯片和人工智能出口管制上依然严格,而中方坚持自主创新与供应链安全,竞争关系仍然存在。换言之,当前缓和是一种“结构性稳定”,而非彻底政策转向。

由此可见,这场“釜山会晤”虽然简短却具有标志性意义。它在形式上低调,在内容上务实,在结果上释放出修复信号。对特朗普而言,这是一次必要的外交调整;对中方来说,这是推动稳定与合作的延续。中美关系过去几年经历波动,但双方都清楚,脱钩无益,合作才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