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会晤的掌声还未远逝,美国农业地带期盼的采购热潮却似乎遭遇了一场“倒春寒”。白宫曾高调宣布,中国承诺在2025年底前采购至少1200万吨美国大豆,并在未来三年每年采购2500万吨。然而,据美媒观察,除了10月底中粮集团那笔18万吨的象征性订单,再也看不到中国买家的大规模动作。交易员们手握电话,却等不来新的合约。这种采购步伐的停滞,让美方有些措手不及,甚至感到尴尬。

面对外界询问,中国商务部发言人何亚东的回应显得意味深长。他并未确认任何具体采购数字,只是强调农产品贸易是中美经贸磋商的成果之一,中方愿与各国共同维护开放稳定的贸易环境。这种含蓄的表态,与其说是回避,不如说是一种基于现实的谨慎。中方从未公开背书美方宣布的巨额采购目标,这本身就为后续行动留足了灵活空间。 究其根源,并非北京有意爽约,而是市场的铁律在发挥作用——做生意,终究要算经济账。
摊开账本一看,美国大豆面临的第一个硬伤就是关税壁垒。尽管中美关系缓和后,中国取消了对部分美国农产品的附加关税,但大豆面临的整体关税税率仍高达13%。这包含了3%的基础关税和未被取消的10%加征关税。相比之下,来自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仅需缴纳3%的基础关税。这10个百分点的差距,在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中足以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价格鸿沟。中文行业刊物《油世界》早在11月初就指出,除非美国大豆的离岸价格比南美大豆便宜45到50美元,否则根本无法与之竞争。而从目前的报价来看,这一现象并未出现。
价格劣势直接导致了美国大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崩塌。 中国油厂作为精明的商业主体,没有理由放弃价廉物美的南美大豆,转而采购成本高昂的美国货。数据显示,过去几个月,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数量持续保持高位,完全能够满足国内需求。更让美国豆农焦虑的是,库存数据显示,国内油厂的进口大豆和豆粕库存已处于近三年同期最高水平,这意味着短期内进一步大规模采购的紧迫性并不高。当中国企业“用脚投票”选择南美大豆时,这并非政治决策,而是最朴素的市场规律使然。
除了价格,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多样性也是中方的重要考量。巴西已成为中国最稳定的大豆供应国,今年9月其对华出口同比激增近30%。尽管巴西大豆存在产量受天气波动影响较大、豆粒水分较高等弱点,但其庞大的产量和与中国季节互补的优势(南半球收获季对应北半球需求旺季)难以替代。值得注意的是,行业专家指出,约95%的美国大豆拥有可持续发展的SSAP认证,在日益重视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的企业采购中更具优势。但眼下,价格因素压倒性地主导了采购决策,使得质量认证等长期优势在短期价差面前黯然失色。
那么,中美釜山协议中提及的采购将如何实现?答案可能指向“政策性采购”这一特殊渠道。这意味着,大规模进口将主要依赖中储粮、中粮等国有企业承担,并且这部分进口很可能享受关税豁免,从而绕过商业上的不划算。这种做法既能部分兑现高层会晤的共识,又将市场冲击控制在可控范围内。然而,政策性采购的规模注定是有限度的,它以完成国家层面的贸易协议为导向,难以支撑美方期望的每年数千万吨的“天量”商业采购。这种以国家储备为主的进口模式,相当于给市场装了一个“缓冲阀”,既避免了短期内冲击国内豆农,也防止了过度依赖单一供应源带来的战略风险。

反观美国方面,其农业地带正承受着巨大的库存压力。佐治亚州农场主莫岸泽的焦虑颇具代表性,他坦言缺少中国订单让豆农们不知所措,“大豆该储存还是卖掉?下一步该怎么走?”这种不确定性源于美国大豆产业对中国市场的深度依赖。过去十年,美国大豆约占中国进口总量的三成,是中美农业贸易中最强的纽带。今年9月中国自美大豆进口量罕见地降为零,暴露出这一供应链的脆弱性。美方既希望维持对华高关税以获取谈判筹码,又期盼中国买家无视价差大规模采购,这种“鱼与熊掌兼得”的期望本身就显得有些一厢情愿。
更深层次看,这场大豆采购的“停滞”揭示了中美两国对贸易关系本质理解的差异。特朗普政府似乎更看重立竿见影的交易数字和短期政治收益,而中方则反复强调要遵循市场规律,建立可持续、可预测的贸易环境。中方在进博会上与美国企业签署的价值52亿美元的农产品协议,以及恢复采购美国小麦和高粱,都展示了合作的诚意。但这些举措的核心在于“可选产地”条款——企业有权选择最经济的货源,这再次凸显了市场的主导地位。
中方暂停附加关税是“暂停”而非“取消”,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高悬,提醒美方中方的反制工具并未收起。这种设计既体现了兑现承诺的诚意,也保留了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主动权。毕竟,特朗普政府政策的反复性已是前车之鉴。中方此举意在表明:信任的重建需要时间,稳定的贸易关系必须建立在双向奔赴的基础上,而非单方面的让步。

归根结底,大豆贸易的曲折进程成为观察中美经贸关系冷暖的一个精准温度计。 它表明,即使最高层级达成了共识,若没有配套的政策调整(如降低关税)和市场化的价格优势,宏大的采购目标很容易在现实面前搁浅。中国企业采购步伐的放缓,不是背弃诺言,而是向美方发出的最清晰市场信号:若想真正重获中国市场份额,美国大豆必须提升自身竞争力。对于华盛顿而言,与其抱怨采购停滞,不如认真思考如何拆除自己设置的贸易壁垒。毕竟,在市场经济里,情怀和承诺固然重要,但算得过来的账单才是长久生意的基础。接下来,就要看美方如何接招,是继续固执于不合时宜的关税政策,还是拿出诚意,为美国农产品打通通往中国市场的真正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