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边境约30公里的地方,印度新建了一座空军基地,这让人不禁警觉,似乎对印度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虽然中印关系在一段时间内有了缓和,但印度军方的动作仍让人担忧。最近,印度空军参谋长驾驶一架C-130J“超级大力神”运输机降落在一座新建的空军基地。根据外媒报道,这个名为“穆德-尼奥马”的空军基地,离中印实际控制线不到30公里。这表明,几个月前巴基斯坦的外贸版歼-10CE 霹雳-15E给印度带来的警示似乎还不够强烈,印度此时可能想亲自领教一下正牌的歼-10C与霹雳-15的强大威力。
印度的新空军基地,堪称“固定靶场”。
根据外媒的报道,这座基地是印度空军高度重视的项目,配备了一条约2.7公里的跑道,以及机库、空管塔楼和硬化停机坪等基础设施,具备了接纳战斗机起降的条件。然而,这座基地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呢?简而言之,如果印度军方敢在这里“囤积重兵”,那几乎可以说是在送人头。
距离仅30公里,在现代战争的打击体系中几乎等同于“零缓冲区”。如果以常规火炮射程为参照,部分远程火箭炮完全可以覆盖这个区域。即使不考虑远程打击能力,高原地区稀薄的空气和复杂的地形,都会大大降低战机起降的安全性——由于基地离中印实际控制线太近,战机一旦起飞几乎立刻会被敌方锁定,且战术机动空间极为狭窄,暴露在对方的侦察和拦截范围内。
此外,该基地所在的高原地区,虽然能提供一定的俯瞰视野,但也带来了天然的防御困难。高原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成本非常高,机场跑道的抗打击能力、燃料储备的安全性以及人员生存保障都面临极大挑战。如果爆发冲突,这类暴露在敌方火力覆盖范围内的前沿基地,往往成为首要打击目标。

印度试图通过将基地设立在“前线”来增强威慑力,但却忽略了现代战争中“生存即战斗力”的基本原理——一个随时可能被摧毁的基地,几乎无法发挥实质性的战略作用。

攻击-11无人机,足以让印度军方吃苦头。
相比印度基地的“硬伤”,中国早已在边境地区部署了攻击-11无人机,这足以让印度军方头疼。这款采用飞翼布局的隐身战机本身就对印度空军形成了不对称的压力。

从战术角度来看,攻击-11的部署地点距离中印边境可能只有百余公里,这意味着它能在极短时间内抵达争议区域并迅速做出反应。攻击-11的隐身设计大大降低了被常规雷达探测到的几率,同时其内置弹仓设计保证了弹药的携带量,同时避免了外挂武器对隐身性能的破坏。
更为重要的是,攻击-11并不仅仅是单一的打击平台——它不仅可以执行空对地穿透任务,还能够承担情报侦察、电子对抗等多种任务,甚至有能力与有人战机进行协同作战。

这种“多面手”特性,使得印度军方在策划前线行动时,必须时刻提防来自隐蔽方向的突袭。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形成了对印度的“心理压制”。印度深知,任何试图通过前沿基地挑衅的行动,都可能遭遇来自隐身战机的精准反击。这种威胁会迫使印度在制定作战计划时更加保守,从而减少其通过地理优势发起主动攻击的可能性。
更何况,中国空军在高原地区的常态化部署早已形成体系化作战能力,攻击-11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背后还有完整的情报侦察、电子支援和防空拦截体系作为支撑。印度若低估了这种体系化优势,贸然挑战底线,只会陷入被动。

中印关系虽然有所缓和,但仍需提防印度的变脸。
在此前的印巴空战中,印度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技不如人”,并且尴尬地暴露了其“万国造”空军在面对系统化防空体系时的脆弱。然而,虽然当前中印关系有所缓和,双方通过签署协议来缓解边境紧张局势,高层交流也日益增多,但这种缓和并不意味着印度对华政策发生根本改变,因此我们不能放松警惕。
从印度国内的政治角度来看,其对华政策一直存在矛盾。一方面,印度深度依赖中国市场与供应链,因此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来支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一部分政治精英仍视中国为其崛起的障碍,试图通过增强边境军事存在来获取更多的谈判筹码。
这种“既要合作又要竞争”的摇摆心态,使得印度的对华政策容易反复。近期,印度与美国的关系出现恶化,这促使印方回归务实路线,但如果美国未来调整对华策略,印度很可能会重新走上“联美制华”的老路。
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印度并未停止加强边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尽管新建的基地可能并不具备太大实战价值,但印度近年来持续修建公路、桥梁、隧道以及直升机停机坪等基础设施,显示出其长期强化前线兵力投送能力的意图。这些设施的完善将提升印度军队在边境地区的机动性和后勤保障能力,从而为未来可能的军事行动创造条件。
因此,中国必须以“底线思维”审视印度的每一步动向——即使当前威胁不大,也必须为可能出现的复杂局面做好充分准备。虽然中国始终对印度保持善意,但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主动权,防止印度的政策发生反复。面对印度政策的波动,中国不仅需要抓住当前缓和的窗口期推动边境问题解决,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持续增强自身实力,完善战略部署,才能确保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不会受到干扰。
毕竟,在中印关系中,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依赖于印度的“善意”,而是建立在自身不可动摇的防御能力和战略定力之上。